【久遠的約定】
2000年8月26日,那天晚上下了一場傾盆大雨,從首爾到慶尚南道密陽的道路顛簸而漫長。如今這條線路已經鋪設了高速公路并開通了KTX高速列車,可當時的交通還沒有現在這么發(fā)達。孩子們已經在后座熟睡,我一邊與妻子聊著家鄉(xiāng)的往事,一邊握著方向盤。我們到達密陽時已是晚上12點多了。那天晚上我們住進了車站附近的一家旅館。放下行囊,四個人便很快進入了夢鄉(xiāng)。
第二天早晨,天氣格外晴朗,雨后的初秋,天空一片湛藍,透過窗子便可望見遠處連綿起伏的山巒,仿佛一伸手就能觸碰得到。我離開密陽25年了,這次回來,竟發(fā)現這是如此小的一座城市。兒時騎著自行車橫穿街頭巷尾的三門洞仿佛縮小了很多。
我牽著7歲的兒子和5歲的女兒在我曾經就讀的小學操場上徘徊著。學校的室內體育館里一大早就有人打羽毛球,他們熱情的吶喊聲傳出了窗外。在校園里轉了一圈,我們又回到了學校的教堂前。這座教堂是我兒時住過的地方,人們曾經盤坐的地板上已經擺上刷了紅漆的木椅。我環(huán)顧四周,希望能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但25年的漫長歲月已讓這里變得物是人非,我的奢望轉瞬
破滅。
我?guī)е胰俗呦蛄烁凹s的地點。時間早已過了中午,烈日兇猛地撲面而來,我瞇縫著眼睛眺望著路的盡頭——嶺南樓八角亭!兒時跟朋友們約定25年之后重逢的地點正是這里。當我踩上這片土地時,心里五味雜陳,我不敢相信自己在時隔多年之后竟然真的前來赴約。
由于當年經濟情況所迫,獨自生活在密陽的我只能放棄升入高中的機會。雖然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湊齊學費進入了世宗高中,但一個學期之后,我還是遞交了退學申請。離開密陽去首爾找母親和哥哥的那天,也就是1975年8月27日,正是25年前我們立下約定的日子。當晚7點左右,我和李昌亨、李東河兩個朋友在密陽站前的小面包店里道了別。
在分開之前,我們就自己的夢想侃侃而談。當時我的夢想是以后成為詩人、小說家,或成為一名牧師,而且還想學習哲學。我有一個能把所有這些夢想都整合起來的辦法,那就是:不管到了什么年歲都要堅持學習!昌亨夢想成為一名政治家,東河想要成為企業(yè)家。對于他們的夢想,我激動地說道:“等我當上了作家,我要把你們的故事寫下來?!?/p>
“那我得努力成為優(yōu)秀的政治家,這樣才對得起你寫的
故事?!?/p>
“我也要成為優(yōu)秀的企業(yè)家,而且我絕對不會唯利是圖?!?/p>
兩個朋友說完,我又補充道:“好,所以我們要好好活著。希望你們活得精彩,到時候就會有更多的內容寫進你們的傳記里。”
昌亨說道:“我們不能在這里光用嘴說,要把這些約定寫下來!誰拿著筆記本?”
我們點了點頭,各自從本子上撕下一頁紙,認認真真地寫下了三張約定書。
我永遠的伙伴!
不論到什么時候,我們的友情都不會改變。
努力吧,朋友!堅持下去吧,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