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審美政治化:德國表現(xiàn)主義問題》主題文章:“審美政治化:德國表現(xiàn)主義問題”中的“德國表現(xiàn)主義的保守主義面相:特奧多爾·多伊布勒與卡爾·施米特”一節(jié),作者曹衛(wèi)東、汪堯翀
童年與漫游:《北極光》的誕生
特奧多爾·多伊布勒對于漢語學(xué)界而言,仍然是一個幾乎不為人知的名字。即便在德國,多伊布勒生前死后也都是文學(xué)史不待見的詩人。多伊布勒歷經(jīng)10年,寫出了篇幅浩瀚(總計三萬多行)的現(xiàn)代史詩《北極光》(Das Nordlicht),不過收獲的反響卻少得可憐。在品圖斯1920年編選的表現(xiàn)主義詩歌著名詩選《人類的曙光》中,收錄了他的幾首短詩,使他被列為表現(xiàn)主義的代表詩人之一;艾伯特·佐爾格1929年編輯的詩選《時代水晶》中,收錄了多伊布勒的7首詩歌。
這幾乎就是多伊布勒在他的時代的全部影響。而2001年德國出版的一本關(guān)于多伊布勒誕辰125周年的圖冊中,編者更是直言,多伊布勒已經(jīng)成為“文學(xué)史的旁注”。
不過,人的名聲怎樣,總是受制于奇怪的命運,飽受研究標準和分類法的捉弄。就多伊布勒本人而言,他生前并不缺知音。他常年在歐陸大地上漫游,與現(xiàn)代藝術(shù)史中的不少大人物過從甚密,例如畢加索、恩斯特·巴拉赫、奧托·迪克斯,等等,深受那個時代藝術(shù)變革精神的浸潤。由于儀表不凡,別具氣質(zhì),當時不少藝術(shù)家喜歡以他作為創(chuàng)作的題材。而他的史詩創(chuàng)作在一個小圈子里面得到激賞,這個圈子包括范·登·布魯克、卡爾·施米特、魯多夫·潘維茨、艾哈德·布什貝克等當時的文化名流。一生毀譽參半、近年來又掀起研究熱潮的卡爾·施米特,更是對多伊布勒推崇備至,早年專門寫書來闡釋《北極光》,視之為自己思想的載體,其親和契合,委實讓人驚訝無比。《北極光》對研究施米特思想具有特殊的意義,因此,施米特的多伊布勒闡釋,正如海德格爾的荷爾德林闡釋一樣,有重要的思想史價值——尤其對保守主義思想史而言更是如此。只不過,多伊布勒是否能夠重享荷爾德林的命運,依然是一個未知數(shù)。為了讓多伊布勒這個名字不再僅僅是一個空洞的符號,下文不妨先圍繞《北極光》對相關(guān)的情況作一番簡單的鉤稽。
1923年時的多伊布勒
有一則關(guān)于多伊布勒的軼事流傳甚廣,足以說明其氣質(zhì)風(fēng)度殊異于常人。據(jù)說多伊布勒曾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島散步,有一群小孩跑過來,圍著他親吻他的手——因為在小孩子眼里,他看上去像親愛的上帝。多伊布勒身材高大,挺著將軍肚,寬闊的額頭上方是成綹向后垂下的長發(fā),下巴上則長著濃密的、半黑半白的絡(luò)腮胡子。他魁梧的身材總是塞進一身非窄即寬的、磨損了的西裝中,看上去像波希米亞人,舉止卻又文雅得體。這種奇妙的混合在多伊布勒身上產(chǎn)生了先知般的效果。奧托·迪克斯1927年曾經(jīng)為多伊布勒畫過一張著名的肖像畫,畫中的多伊布勒坐在柯林斯圓柱前,一手撐著大腿,仿佛這樣才能夠支撐住龐大的身軀。背景上祥云繚繞,其堅毅的雙眸在那先知般的臉龐上熠熠生輝,透露出一股子威嚴的神色。由于多伊布勒出生于今屬意大利的特里雅斯特,因此也被戲稱為“特里雅斯特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