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韋皇后頻顯祥瑞 庸皇帝兩較毬藝 9

唐玄宗 作者:趙揚(yáng)


李隆基心里當(dāng)然明白他心中所思,一個中年人一生碌碌無為,且官職僅為縣尉,一般人到了這個分上眼見晉職無望,定會隨波逐流,想法打發(fā)掉今后的日子才是。眼前的這個人如此上躥下跳,費(fèi)力結(jié)交各種人,說明他有不安分之心。如此不安分,則定有所圖。李隆基心中很明白,然故意不回答,做出一副茫然模樣,還搖搖頭,靜聽劉幽求后面言語。

場面因此沉寂片刻,少頃,劉幽求幽幽地說道:“幽求已蹉跎半生,我豈為蓬蒿之人?我今日面見殿下,正想從殿下身上博求后半生的功名!”

“先生錯了!隆基無非一虛名郡王,官職低微,難能獎掖擢拔先生功名,你倒弄得我一頭霧水?!?/p>

“殿下莫謙遜太過,你且聽幽求分剖明白,再評判不遲?!?/p>

“如此,隆基洗耳恭聽!”

劉幽求端起茶盞一飲而盡,然后說道:“則天皇后當(dāng)初不立武姓,復(fù)立當(dāng)今皇上,此為其真實(shí)心意嗎?非也。當(dāng)初則天皇后大肆屠戮李唐宗族之人及功臣,此后改唐為周,其目的很明確,即將李氏王朝改為武姓天下,那是明眼之事。知道則天皇后為何又改變心意了嗎?”

“我好像聽說過,那是則天皇后從狄公等人之意。”

“是呀,朝野傳聞,某一日狄公說則天皇后曰‘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后,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下而祭姑于廟者也’,似傳為信史。幽求以為,狄公當(dāng)初的確說了這番話,然以則天皇后之睿智,斷不會因狄公寥寥數(shù)語就改變心意。則天皇后所以這樣做,無非是迫于形勢,主要緣于兩種壓力?!?/p>

“兩種壓力?”

“是啊,兩種壓力。一者,當(dāng)時朝中正直大臣如狄公、張柬之等人,皆以維護(hù)李唐王朝為正朔。他們認(rèn)為,則天皇后雖改國號為周,并沒有改變國體,依舊是承繼高祖、太宗及高宗皇帝之體統(tǒng)而來。大臣如此,天下庶民百姓更是這樣以為,他們緬懷‘貞觀之治’及‘永徽之治’的榮光,享受著安詳與富足,極不愿意重蹈隋末大亂的覆轍。若李姓易武,則是改朝換代,天下極易動亂,這是人們都不愿意看到的。”

“不錯,劉先生說得對。隋末大亂雖離今近百年,然民間流傳著各種話本,煬帝楊廣,還有我那先祖建成與元吉,皆為話本中痛斥對象,而太宗皇帝及其手下秦叔寶、羅士信、程咬金、尉遲敬德皆為救世英雄,由此可以看出人心所向?!?/p>

“殿下所言甚是。人心思穩(wěn),不愿動亂,此為庶民所求,太宗皇帝拼殺積功成就了唐朝,則我朝就成為人心思?xì)w的基石所在。則天皇后眼光何等敏銳,她看到如此大勢,知道以己之力難以扭轉(zhuǎn),終將國家大位交與當(dāng)今圣上。則天皇后臨終遺言,囑對其不可再稱皇帝,只許稱則天皇后,則是對李唐王朝的徹底回歸。當(dāng)時以張柬之為首的‘五王’誅滅張氏兄弟,換做別人,恐怕還會有如此選擇?!?/p>

“嗯,其二呢?”

“當(dāng)初太宗皇帝回宮后向長孫皇后問計,長孫皇后卻之曰‘牝雞司晨,惟家之索’,堅決不問政事,由此成就她‘第一賢后’的美名。則天皇后能持大政,源于其不世出的才能以及殺伐決斷的能力。就男女而言,女人大多多愁善感,眼光短淺,所以,孔夫子說過‘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的話,說明女人為政,非其擅長。我敢說,如則天皇后這樣能持大政的女人,五百年難再出一個。所以說,皇帝應(yīng)該由男兒來當(dāng)。女人連政事都不許問,奈何能處大政?此為其二?!?/p>

劉幽求所言反映了當(dāng)時的正直官員及士族的想法,此等言語并不為奇。李隆基聽后并不響應(yīng),在那里默默無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