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譯序(1)

莫菲 作者:貝克特


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是“第一位重要的后現代小說家”,也是歐洲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家之一,對現代世界文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生日(4月13日)成了“貝克特戲劇節(jié)”,成了全世界實驗派戲劇愛好者和學者欣賞貝克特名劇的盛大節(jié)日,而他消瘦且棱角分明的面相——“深深的額頭紋、修剪不齊的灰白頭發(fā)、長長的喙形鼻子以及海鷗似的眼睛”——也成了20世紀歐洲文壇的經典面相之一。

貝克特以戲劇處女作《等待戈多》揚名歐美,但他首先是一位“荒誕主義小說家”,是二戰(zhàn)前后歐洲最杰出和最具有獨創(chuàng)精神的小說家。他的戲劇有很多片段是根植于前期小說的,或者說,他的戲劇和小說之間有很強的互文性,沒品味過他的實驗小說的滋味,就難以充分體會他的荒誕戲劇的精神。因此,貝克特戲劇的研究者和愛好者不妨回過頭來,從他的前期小說中尋找走出迷宮的線團,而試圖革新的作家和喜好黑色幽默的普通讀者,也可以從中收獲不少創(chuàng)作的靈感、心理的豁然和哲學的冷峻。這是本人研讀、翻譯貝克特早期小說的初衷。

貝克特1906年出生于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南郊的一個村莊。少年時代,他常常感到郁郁寡歡和莫名的痛苦,和母親隔閡愈深,但和父親感情甚篤,可惜父親英年早逝,使他遭受了沉重的心理打擊。他的生日恰好是耶穌受難日,因此他常把自己的心理困惑變成迷幻的“夢意象”,再打上受難的印跡,給自己的作品平添了一種對宗教的調侃和個人意識的升華。他在都柏林市中心的厄爾福特學校上中學,后轉到王爾德的母校坡特拉皇家學校寄宿。1923年,他進入都柏林三一學院攻讀法語和意大利語,由于才華出眾,第三學年獲得“現代語言獎學金”,畢業(yè)時以全班第一的成績榮獲“學院金質獎章”。

1928年,貝克特獲得兩年的互派獎學金,由三一學院派往著名的巴黎高師(后現代精神分析學家拉康的母校)擔任英語教師,期間他結識了愛爾蘭作家、意識流小說大師詹姆斯·喬伊斯,深受喬伊斯“文字革命”的影響?;貒?,他完成了自己唯一的論文《論普魯斯特》,該論文體現了他對悲觀哲學的認同,也暗示了他日后創(chuàng)作的方向。1933年,他抑郁癥發(fā)作,來到倫敦接受心理治療,期間他閱讀了弗洛伊德等人的心理學著作,還聆聽了榮格的心理學講座,這些經歷觸發(fā)了他探索人類潛意識的靈感,使他的作品平添了濃厚的心理分析的色彩。

1936年,貝克特完成了長篇小說處女作《莫菲》,但兩年內連續(xù)遭到42家出版社的拒絕。1937年,他在德國各地游歷,對繪畫和音樂表現出非凡的理解力和與眾不同的感知視角,這一點在他的小說和戲劇中都有明確體現。次年移居巴黎,開始步入小說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二戰(zhàn)期間創(chuàng)作實驗小說《瓦特》,為后續(xù)作品奠定了基礎。這期間,他的創(chuàng)作經歷了一場意義深遠的升華,實現了從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稱敘述向無知無能的第一人稱敘述的飛躍,也實現了從英語創(chuàng)作到法語創(chuàng)作的轉換。在文字游戲和文學典故方面,他早期的作品常流露出喬伊斯的影響,而戰(zhàn)后的作品卻很少賣弄學識,反把無知、無能和失敗當作創(chuàng)作的主旨,展現在昏暗、困惑和痛苦中絮絮叨叨的漂浮的思緒。

1946年至1950年,貝克特完成了具有鮮明“元小說”特征的小說三部曲《莫洛伊》、《馬龍之死》和《無法稱呼的人》,以及劃時代的、“20世紀最具革命性和影響力的戲劇”——《等待戈多》,從而奠定了他在歐美文壇(尤其是劇壇)不可動搖的地位。此后,他還創(chuàng)作了不少經典戲劇,如舞臺劇《終局》、《幸福的日子》,廣播劇《所有倒下的人》、《余燼》,等等??梢哉f,“貝克特革新了戰(zhàn)后戲劇,是許多小說家、畫家和視覺藝術家公認的導向標……與葉芝、喬伊斯一道成為20世紀徹底改變了文學的三位愛爾蘭作家?!?/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