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問道武當(dāng)(五)

深度行走 作者:陳傳意


歷代儒釋道多有抗衡,以至朝廷插手弄得兵戎相見。天下道觀相與沉浮,時建時毀,前景凄涼。元代統(tǒng)治者大滅漢文化,道教尤受重創(chuàng)。朱棣大修武當(dāng),重振道旌,鑄就一個規(guī)制史無前例的難被風(fēng)雨侵蝕的文化載體。道家文化,從此如同武當(dāng)絕頂金殿長明燈一樣,永難再滅。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武當(dāng)山北通碧澈丹江水,南眺蒼莽神農(nóng)架,東接楚塞襄樊城,漢水從其西北煙騰霧繞蜿蜒而折東南,滋潤一番江漢平原后傾注萬里長江。武當(dāng)橫亙八百里,環(huán)列七十二巔,辟峰擢秀,自然清幽,神秘空靈。漢江也因武當(dāng)山的卓越建筑群,應(yīng)了那句人與自然和諧了。道教追求道法自然,朱棣當(dāng)年下令修筑武當(dāng)宮觀時,就強調(diào)隨山就勢,不可動了山石基巖。如今,我們欣賞復(fù)真觀、紫霄宮、南巖宮、金殿時,沒有一絲佛地殿宇那種肅穆有余、威儀有加的感覺,而讓人體味回歸自然的放松、清凈與空靈。這些建筑與自然珠聯(lián)璧合,遵照老子“自然守道而行、萬物皆沿其所”,又按真武下凡修煉飛升故事,分“人間”、“仙山”、“天境”,雖自人造,宛若天開。那“一柱十二梁”、“九曲黃河墻”及仿木青石榫卯結(jié)構(gòu),莊嚴神奇,亙古無雙;南巖步移景換,樓閣飛空,直懸云罅,一派“云外清都”;金頂銅鑄仿木重檐廡殿,九彩斗拱,紫氣氤氳,讓人領(lǐng)略雷火煉殿、天柱曉晴、云霞浴海、月敲山門的天象,無論何方狂風(fēng)暴雨,來襲金殿長明燈,不知是何法力,都在殿前將其化為虛無。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贛東三清山更有一番境界。東峻、西奇、北秀、南絕的三清山,奇峰卓石,珍草仙葩,丹井玉液,幽谷溶洞,仙靈眾相,形神兼?zhèn)?,遨游清虛之境,出沒云霧之中。東晉葛洪在此“結(jié)廬煉丹”,宋尤其明以來道教建筑傍山走水,融合自然與道家理念,方圓數(shù)十里,道風(fēng)濃郁,道境昭然。外層按“伏羲先天八卦圖”、內(nèi)層按“文王后天八卦圖”、核心按“北斗星空圖”隱秘布局,輟點命景,宮觀亭臺,星羅棋布,無愧“三清”神韻。

同行的亞龍、塞雪還感慨:歷代帝王凡求仙丹覓羽化者,多被毒死。唐以前唯武則天飲丹不死,武氏將儒釋道一統(tǒng)意識形態(tài),天下相安。這是具有文化素養(yǎng)、政治家氣質(zhì)的明主,非昏君庸者所能徹悟。道家思想及道教文化,是華夏文化一脈根系,維護文化上的多元,實是維護國家一統(tǒng)。唐以后至朱棣,一些君王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求仙丹而被毒亡的鬧劇未曾停歇。而朱棣所為,算是天賜、歷史幸事。不幸的是,他的一些子孫繼位,干脆藏在深宮煉丹,不臨朝政,至死還不知是被所謂仙丹毒歿。

2009年8月20日于襄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