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伴隨帝王封禪最早來到泰山,與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在這里和平相處,播灑一種撫慰眾生的精神力量。玉皇廟聳立泰山所有廟宇之上,對玉皇大帝、碧霞元君的尊崇,仍是泰山宗教主流。泰山背依燕山,東臨渤海,南望魯南平原,風(fēng)水吉地,道教最早占據(jù)也無可厚非。
然而,真正悟出泰山自然與文化真諦的,孔子當(dāng)名列魁首。年少的孔子登上泰山,眺望曲阜,說他看見了城外的白馬。寫詩《 丘陵歌 》:“登彼丘陵,峛崺其阪,仁道在邇,求之若遠(yuǎn),遂迷不復(fù),自嬰屯蹇。喟然回慮,題彼泰山。”天下仁善之道不必遠(yuǎn)方探求,就在故鄉(xiāng)山水間。臨終還嗟嘆“泰山其頹乎,梁柱其壞乎,哲人其萎乎”,以泰山預(yù)示自我死亡。《 禮記·曾子問 》《 莊子 》《 列子 》《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等典籍,曾記載孔子向老子問禮,師從老子??善袢詿o定論,但孔子的確深受泰山自然與文化,尤其老子思想、道教文化的影響。他登上泰山,尤其感慨“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泰山,佇極頂,最早看到照耀萬物滋育生命的旭日,承浴東方第一縷光明,頓感天下變小,世界也變小了。于是,悟出老子所說道為“天地之母”,自然乃萬物之本。我在泰山“孔子登臨處”小憩,將孔子后來的思想及儒家思想體系與老子觀點(diǎn)略加比較,不少一致,殊途同歸。
在“民本”上,老子說“圣人無心,以百姓為心”。孔子思想核心是“仁”,胸懷安定天下的政治韜略,勸君主行“德治”“仁政”,“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反對苛政暴斂,以人為本。孟子則發(fā)揚(yáng)光大:“民貴君輕”,“民為貴,社稷次之”?!?nbsp;禮記·禮運(yùn) 》描繪“天下為公”的“大同”藍(lán)圖:“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dú)親其親,不獨(dú)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dú)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在“中和”上,老子倡導(dǎo)人的內(nèi)心要像水一樣深沉淡泊,水善利萬物而不去爭奪、不求回報,終成其大,淼淼太和。老子追求人性閑適,“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吃什么都好,穿什么都美,住什么都祥和。北京大學(xué)楊立華教授喻為“一塊未雕之木,一片未染之布”。孔子要求為人處世不偏不倚,追求無過無不及的“太和”、“中和”??鬃诱f:“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dá)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之用,和為貴。”“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也與道家順從自然,彼此彼此,殊途同歸??鬃舆€倡導(dǎo):“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立在其中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人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自然,樸素,潔凈,愜意,令人激動得淚如雨下。從儒家的“中和”中,總能感到這個世界的溫暖,那就在每個人的幸福中。儒家認(rèn)為,人有自由覺醒的心靈,能感覺自身并感知別人,就是幸福之人。自古,越有修養(yǎng)、越有造化的人,越樸實(shí)、越低調(diào)。而今,一些人稍有建樹,就膨脹自我,以至干了壞事,都不敢擔(dān)當(d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