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過一篇資料,記敘正當甲骨坑YH127整個被吊車打包,要運往安陽火車站時,洹河突然升起一股白氣,然后在上空變成白云,白云變成烏云。飄動的烏云,就隨運輸車上空,一直抵達安陽火車站。爾后,大雨滂沱,傾盆雨點落到一個個木箱上。確有點像法老之墓,誰打擾他的安寧就可能遭到厄運。古老的文明都有各自神秘生存方式,維護各自神秘。這或許提醒后人,對歷史、對文化,應有敬畏之心。
殷墟,中華民族在這里度過一段生機勃勃的童年,更重要的是,留下了深邃的中華文明源泉,滋養(yǎng)著一個偉大的東方民族。然而,它留下來的文明,再偉大也早被時代超越。而永遠難以超越的是,一個偉大民族的偉大母創(chuàng)。是那么輝煌,那么大氣,那么純真,那么凝重。今天的探尋,只能淺嘗輒止。僅甲骨文,相對半坡、河姆渡和良渚文化遺存的象形符號,已經(jīng)長久地創(chuàng)造與提煉。一去象形文字對自然萬物的直接臨摹,全部線條化、人性化、哲理化、審美化,我們至今仍在堅守。當我們的祖先發(fā)現(xiàn)圖畫符號可代表語言概念時,便開始了文字創(chuàng)造第一階段。郭沫若先生討論仰韶文化以來陶器、玉器符號時,精辟指出:“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孓遺。”是“具有文學性質(zhì)的符號。”在烏魯克、杰姆迭特那色和烏爾等地發(fā)現(xiàn)的兩河流域古象形文字( 公元前3100—前2700年 ),發(fā)展為完全不象形的亞述體楔形文字。東北師范大學吳宇虹教授指出,中華文明文字古象形字階段的圖畫特點明顯保留早期甲骨文和金文形狀,發(fā)展至小篆時不太象形了,但筆畫保留了彎曲、優(yōu)美的畫圖特征,至秦漢隸書體則具方塊文字特征。但楔形文字、甲骨文、金文及埃及象形文字,形成既能表意、表音又進而完全表達語言的成熟文字系統(tǒng)。因自然地理封閉,中華文明沒有和另一高度發(fā)達的古代文明交融,脫離地中海的楔形文字、象形文字而獨立發(fā)展,也造成中華民族的保守和自大特性——簡單化和改革祖先的神圣文字似不可能。和象形、楔形文字逐漸減少常用字符數(shù)量、發(fā)明音節(jié)符拼寫詞匯、由復雜難學向簡單化的發(fā)展趨勢相反,漢字發(fā)展是大量創(chuàng)造和使用字符并保持文字的復雜性。埃及和兩河流域文字常用字符約600~700個,漢字多達4000個。靈魂都是意符和聲符并用。日文大量使用漢字作表意符,也屬表意文字體系;現(xiàn)代朝鮮文字因廢棄表意符漢字,變成了拼音文字。漢語如此保持古代表意文字的純潔。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族群、哪一個國家的文字,像漢字這么一脈相承,博大精深。
北大教授、著名學者樓宇烈先生近年呼吁:如今放眼望去,這片土地似乎沒有多少自己的文化了,世界上中國文化卻處處體現(xiàn),只是我們自己認識不到它的價值。市場經(jīng)濟導致物化越來越嚴重,人越來越淪為物的奴隸,一些文化進來了,慢慢侵蝕自己民族特有的歷史、傳統(tǒng)、精神,而自己的一些文化“出主而入奴”,甚至淪為其他文化的附庸?!?nbsp;河殤 》就是要說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全是“黃土地文化”,而非“藍色海洋文化”,要拋棄黃土地文化。經(jīng)濟全球化,文化絕不能全球化。維護多元文化,捍衛(wèi)民族文化主體性,迫在眉睫。任何一個民族若失去文化主體性,國家獨立性也就會逐漸喪失。中國要真正長治久安、走向現(xiàn)代化,只有根植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沃土才是戰(zhàn)略。
2011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