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們都覺得看電影是太過簡單的一件事,簡單到不需要去專門討論。但在不同時代的不同場合,看電影的形式和方式又是如此不同。
上世紀30年代,上海灘的觀眾可以同步觀看到好萊塢的片子;“文革”時期,電影為了一小撮人的特殊福利;80年代,露天電影是很多人的記憶,也是群眾影評的瘋狂時代;90年代,分賬大片重新定義了中國觀眾心目中的電影,但本土電影院又在不斷凋敝;21世紀開始,觀眾重新回到了電影院,票房高攀,國產(chǎn)電影也借勢抬頭,一把火燒到了今天。
得益于網(wǎng)絡(luò)發(fā)展和盜版“繁榮”,年輕世代的影迷熟知各路電影大師,閱片量數(shù)以千計。但如今,免費午餐越來越少,在網(wǎng)上看個視頻都要辦會員資格,乖乖付費。許多人嘴上罵著爛片、大爛片、超級爛片,進電影院的次數(shù)卻一年比一年多。顯然,看電影重新成了中國人的日常娛樂。即便票價高、片源同質(zhì)化嚴重,然而,再也沒有比看電影來得更經(jīng)濟實惠的娛樂消費了。KTV慢慢走向沉寂,年輕人喜歡說走就走的旅行,而進電影院,總還是能夠常看常新,更迭話題。
對于看電影的私人空間界定,不同人有不同看法。同一張沙發(fā),有人喜歡窩在自家房間,有人喜歡流行了十幾年的咖啡館放映,我卻喜歡黑暗的電影院。有人喜歡就著爆米花、可樂、奶昔,有些人喜歡制造評論音軌,而有些人卻像圣徒一樣,不允許周圍人有任何的聲響動靜。稍有不滿,恨不得當場手撕對方。
所以,我又覺得,每個人可以擁有一個屬于他自己的“電影院”。它可能是一面墻,一張沙發(fā),一臺投影儀,從商場搬回來的家庭影院組合音響,再不然就是有著高清顯示屏的一臺電腦。它們的軟硬件不盡相同,卻可以讓你在某個下午或深夜,身心投入,自我放松,享受與一部好電影的親密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