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聲音結合影像(1)

滾石30 作者:段書佩


聲音結合影像,創(chuàng)造流行音樂新生命文 / 馬宜中

1981年8月美國MTV音樂頻道成立,當時在臺灣唱民歌的我們并不知道這件事。我們在那個年代聽音樂的渠道無非就是買黑膠唱片,聽廣播節(jié)目播歌和從電視上看歌星上綜藝節(jié)目唱歌,哪知道什么叫“MTV”!

隔年8月我到美國讀電影專業(yè),雖然念的是影像,卻壓根沒有預料到“MTV”后來會對流行音樂造成如此深遠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它改變了流行音樂的文化。

記得那時我剛到美國,發(fā)現了MTV音樂頻道,令我非常興奮。每天除了讀書看電影,就是趕回家看這個音樂頻道。在那個沒有網絡,沒有個人計算機,沒有手機的年代,有一個電視臺專門放音樂并且有畫面可看,馬上虜獲了年輕人的心。

“MTV”之所以可以打動人心,我想是因為在一首歌曲里面,詞曲創(chuàng)作人跟歌者想要表達的態(tài)度和概念光用“聽”的并不能馬上讓人感受到,但用“看”的,就能更快速地幫助大家理解歌詞和旋律。當然,好的音樂不需要有影像照樣可以流傳,但有了影像的音樂感染力確實更強了。

“MTV”改變了大家第一次接觸到一首歌的方式,讓“聽到”一首歌漸漸可以是“看到”一首歌。

這些“MTV”讓原本可能聽來索然無味的音樂借由畫面產生了新的意義。原本可能默默無聞的歌手因為讓人看到了她的演出而對她的音樂有了深刻的印象。它讓音樂和歌手立體化,讓聽歌的習慣因為畫面的產生而有了歷史性的改變,讓人們對音樂的記憶有了統(tǒng)一的畫面感。

以前你在忠孝東路的騎樓聽到一首情歌,可能那時你剛失戀,所以后來你再聽到這首歌的時候,你記得的都是那天的忠孝東路和你失戀現場的情景。但有了“MTV”之后,經由導演的創(chuàng)意設計,后來你再聽到這首歌的時候,腦海里浮現的卻可能是你第一次“看到”的這首歌的畫面,而不是你自己的故事。

這個說法可以用我當時拍周華健的《有故事的人》那首歌的“MTV”來驗證。那首歌的詞很深,很多人不懂什么是“有故事的人”。我花了好長的時間問了好多人的故事才拍出那個片子。它播出時引起了廣大的回響,因為歌中的故事已經超越了一般人的親身經歷,它是特別的,是貼切的。這個做法讓這首歌的影響力變得更為浩大,讓人可以超越自身狹隘的感受而去看更宏觀的感情。這就是我所謂的“MTV”的影響力。

“MTV”從此變成一個專有名詞,它也從此變成每張唱片都必須要拍攝的宣傳工具。

大學畢業(yè)多年后,我選擇當MTV導演。除了因為當過歌手喜歡音樂外,更因為我對于可以用影像為音樂說故事感到非常滿足。我覺得拍MTV對一個導演來說最過癮的是,你有機會在短短的幾分鐘內說完一個故事,并且用視覺來幫助歌手在表演上加分。用創(chuàng)意、造型、美術、燈光甚至特效來呈現一個可以復古或可以是極度時尚的美學符號。這些故事當然都可以拍成電影或電視劇來慢慢說,但在幾乎不用對白只有音樂的狀況下,讓歌手的聲音配合影像直沖熒幕就能讓人有所感動或快樂,讓人覺得歌好聽,歌手會唱……這是我個人最喜歡這工作的部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