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張興世,戰(zhàn)功卓著,封征虜將軍,官當?shù)煤艽蟆3⒁驗樗泄?,也照顧他父親,他父親是個農(nóng)民,朝廷給了這個農(nóng)民一個待遇:給事中,即每月領一份“給事中”這樣官職的薪水——過去朝廷封賞官員的家屬親戚,是明賞,這樣高調(diào)賞賜一個有功之臣的家人,就為的是給天下人做榜樣:你們也要這樣好好做事,為朝廷立功,將來自己當大官不說,家人也能沾光。這樣賞賜有個好處,即朝廷的負擔在明處,這個賬能算清。這樣設計制度,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近人情。后來北宋真宗所做的勸人讀書歌: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說的都是很近人情的話,沒有大忽悠、沒有裝。朝廷這樣明賞,比起那個天天叫嚷官員子弟不得經(jīng)商牟利要有效,那種自己當裸官,天天公開說大話,不怕風大閃了舌頭,其實子女親戚在背后發(fā)財發(fā)得不清不楚,才是朝廷最大的危害。
當然,賞賜有一套規(guī)矩,不是濫賞,賞賜其實是一種管理,不能讓你們自己利用職權去開發(fā)利益。同時相應的,也有懲罰規(guī)矩,如犯錯,也同樣被株連。
張興世幾次要把他的父親接到大城市襄陽去住,他父親不愿意離開老家,說:我就是個農(nóng)民,我喜歡這兒的生活,你不要為難我了。你要是有孝心的話,給我弄一只鼓角,我下地干活休息的時候,坐在田埂上沒事兒吹著玩兒。張興世為難了,說:這鼓角是皇帝家行軍時用的,不是您這樣的農(nóng)村老漢玩兒的。他父親說:那就算了。張興世有一次回老家給先人掃墓,他的級別高,隨從很多,衣著燦燦,聲勢很大。他的父親見狀,大驚失色:兒子,你的聲勢太大了,太高調(diào)了,咱家先人哪兒見過這陣勢啊?會把他們嚇著的。張興世聽父親這樣說,趕緊將隨從隊伍減少到幾個人,衣服簡素。他父親才安心。
一個農(nóng)民竟有這樣的見識!父子各守法憲,相互警誡,他拿那份“給事中”的錢,朝廷一點也不冤枉。
同樣是南朝宋,何尚之這個人很有本事,也有膽識魄力,那年宋文帝在建康即今南京用民工挖了玄武湖,何尚之沒有阻攔、勸諫。文帝又想在玄武湖中修建傳說中的蓬萊、方文、瀛洲三座仙山,以彰顯朝廷“俺們有錢咧”“天天都是好日子”等國家強盛形象。何尚之急了,力諫阻擋,認為朝廷擴挖玄武湖已經(jīng)太讓百姓受累了,現(xiàn)在又搞這個形象工程,非常不好。在他的勸諫下,宋文帝只好停了這個工程。當時也有不少官員是極力支持以討好皇帝的,說是建成以后可保建康城和劉宋王朝抵御萬年不遇的洪水;過了一段時間,又說抵御千年不遇的洪水;再過了一段時間又說能抵御百年不遇的洪水,何尚之發(fā)火了:你們說話到底有譜沒譜???誰也回答不了這個質(zhì)問,群議遂寢。何尚之不惜得罪人,以警誡皇帝和百官。
何尚之這樣做事,是有家教的——他當了吏部侍郎,官級雖不太大,但那是管官的官,一下子門庭若市,非常熱鬧。有一年夏天他休假,前來送他上船的官員非常多,多得他都認識不全,個個都跟他在江邊合影留念。到了老家,他的父親何叔度問他:聽說你這次回來,官員們傾巢相送,把碼頭都堵了。是嗎?
何尚之說:是的,沒辦法,都是同事,來了有幾百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