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我終于明白了,天浦縣城里有我許多親戚,我生活在一個很有安全感的裙帶關系中。生活在小地方的不好是任何事情都可能和個人利益息息相關,生活在小地方的好也是任何事情都可能和個人利益息息相關。到了關鍵時刻,這些無盡關系凝聚起來的力量是巨大的。
最有意思的就是過年了,天浦縣的年過起來沒完沒了,從立冬開始就準備年貨,腌咸魚、咸肉、咸板鴨、咸豬爪、灌香腸……大街小巷、家家戶戶的房檐下都掛滿了咸貨,最好看的就數(shù)香腸了,它長長地吊在半空,深紅的顏色中夾著白斑點,那是肥肉和瘦肉的混和,灌香腸的肉必須是豬的后腿,佐料里要有五香粉、食鹽、白糖、還有糯米黃酒,我媽媽喜歡放白酒,再放些松籽仁兒,所以我們家腌的香腸是天浦縣最好吃的香腸,香腸們相擁著吊在房檐下的時候,我總覺得風在一口一口地吃它們,別說是風,就連貓狗飛鳥這些動物都在打它的主意,可惜掛得太高,貓狗夠不著,只能借著風的嘴巴嗅香味。但飛鳥是能夠到的,它們成群結隊飛來,趁人不備的時候,啄上幾口,香腸上就留了一個又一個洞眼,像魚網(wǎng)。鳥有禽流感病毒,被鳥啄出洞眼的香腸只好扔了,我媽媽扔香腸的時候嘴上嘖嘖著,我知道她心里在可惜,后來我媽媽就想出了一個妙招,在香腸上罩了一個網(wǎng)子,網(wǎng)眼細密,不遮太陽,只擋鳥嘴。于是那些饞嘴的鳥在我家房檐下飛來飛去,最終會一無所獲失望而歸。如果誰家房檐下沒吊掛這些年貨,在外人看來,這家的日子是不旺興的,年是過不起的。
到了年三十,鞭炮一串一串地響,直響到正月十五,哪怕再貧窮的人家都要響幾串鞭炮,把一年的穢氣崩掉。鄴市曾有數(shù)年的時間禁放鞭炮,我們這里山高皇帝遠,照放不誤,鞭炮使天浦縣的年過得有滋有味,再加上正月的手獅舞,熱熱鬧鬧的年景就全歸了天浦城了。
手獅舞始于太平天國時期,清代末年,天浦縣曾為太平天國天浦省,屬太平軍與清軍的“拉距”地帶。太平軍將領賴文光所帶的最后一支部隊、攜著太平軍的全部財寶試圖通過烏江從合縣轉(zhuǎn)移,被無為軍堵住,再加上從北邊來的淮軍,兩軍夾擊,全軍覆沒于老鷹山腳下。當時天浦縣郊外的永寧鎮(zhèn)侯沖村朱家大營駐扎了大量的太平軍,當?shù)匕傩张c太平軍閑暇之余發(fā)明了一種娛樂活動,就是耍手獅,有“獅子點頭”、“二獅搶球”、“八獅串井”等一整套頗具陽剛之美的動作,鑼鼓一響,滿街都是手獅舞的喜慶。據(jù)說,鄴市的考古專家曾為此專門到天浦縣永寧鎮(zhèn)侯沖村的朱家大營考證了一番,發(fā)現(xiàn)了當年太平軍用過的酒壇子。而手獅舞作為民間藝術一直流傳至今,二十一世紀初曾到歐洲參加過藝術節(jié),深得歐洲人喜歡,德國的一個市長還特意跟演員們合影留念,照片掛在侯沖人的家中,令左鄰右村的人羨慕,手獅舞也成了侯沖村的文化品牌。
從正月初二開始,天浦人就開始走親戚了,今天吃你家,明天吃我家,后天吃他家,吃還不是一頓飯,要吃一天,從中午吃到晚上,而串親戚時手里拎的東西往往是一盒點心,天浦縣的點心鋪子有好幾家,點心也各式各樣,蛋糕、瓜子酥、糯米果、桃酥、芝麻切片、花生切片、云片糕……數(shù)起來有十幾種。點心都是用純小磨麻油碼出來的,餡是地道的豆沙,糖是純正的蔗糖,天浦縣人會吃是有名的,能喝酒也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即便一年里清湯寡水,到了過年也都換了一副油呼呼的胃腸,于是年的腳步走遠,春光乍泄的時候,人們的臉上就會油光锃亮,不是白里透紅就是黃里透紅,那都是年貨滋潤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