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冰
遠近行文,遠勝于我,斯人落筆如飛瀑跌宕,且能倚馬千言,實才子也。
有急智急才,是才子的基本屬性之一,但未必是核心競爭力,遠近異于常人的核心競爭力是他的表達力。
我是他豆瓣的讀者、電臺的聽眾。
我那時曾給好幾個朋友推薦過他的文字和聲音,有枚姑娘說,這個男孩子所表達的東西,是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品得出滋味的。
我問,辣還是咸?川菜還是魯菜?
她說,實在是沒法界定,有時候甜著甜著辣了,有時候又猛的一酸。
我認可她的觀點。
遠近那時有大量文字散落在網(wǎng)上,出版物也很多。他很勇敢,善書內(nèi)觀文,但雜文不雜寫,頗走心,個中滲透的觀點解讀每每讓人挑眉輕嘆,個中金句屢屢讓人艷慕,又或,像那個姑娘說的那樣,讓人一酸。
有時是心底酸,有時是眼底酸。
那些你我難以言說的情緒情感,他勾勒出一個輪廓,再打磨出鋒銳的棱角,夾帶著、伏藏著,冷不丁地絆你一跤,戳你一刀。
有人把這種東西叫“靈氣”,有人稱為“才氣”。
遠近能寫出那些簇錦的才情文章,我不能,故而,那些年在小小的羨慕之余,心下一直確認他是個才子。
故而,開讀這部書稿半小時后,我大跌眼鏡。
沒錯。
大跌眼鏡。
心理落差太大了。
我發(fā)現(xiàn)他在用一種很作死的方法寫這本書。
他幾乎放棄了昔日慣用的以己身為出發(fā)點的文法,放棄了駕輕就熟的內(nèi)觀文題材,一門心思地當起了旁觀者。
換言之,本可以用才情寫作的他,拋掉了慣手利器,非要去空手入白刃。
之前的讀者認賬嗎?冒這個險干嗎?
這不是之前的風格哦。
這伙計想干嗎?
接著往下讀……讀完小松那篇文章,讀完那幾個小姑娘的系列文章,我慢慢讀出了他的克制。
他努力克制自我傾訴,努力自我定格在一個路人甲的角色上,努力丟開鳥瞰,努力去傾聽。
是的,讀得出來,他克制得很辛苦。
但是,當一個才子學會了去傾聽,真的是件挺牛逼的事情。
這個時代流行的是微信,我說話,你聽著就行,我發(fā)朋友圈,你看著就行。
急于引領(lǐng)、急于表達的人們在慢慢缺失著傾聽力,人人都覺得自己理所應(yīng)當I am king。
時時以“我”為中心的人,很難擁有平行的視角、平等的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