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個耐人尋味的“兩黨”家庭 1

毛澤東和他的六位親人 作者:張艾子


1936年,毛澤東在遠離韶山幾千里之外的陜北窯洞里,向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披露了他的家庭情況。這是他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向外人談及他自己的家庭。此時,他的父母早已不在人世,而他成了紅軍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袖。從斯諾的記載上看,毛澤東情感的天平更多地傾向于母親。事實上,父親對他的影響并不亞于母親。

毛澤東的父親名毛貽昌,字順生,清同治九年(1870年)生。毛順生是一個典型的的湘中男子,他的身上有著一些極其可貴的特質——剛毅而又倔犟,精明而又嚴厲。毛順生17歲便開始接替父親毛翼臣當家理事。他自取號“良弼”,希望自己能夠成為父親好的助手,興家立業(yè)。當時,父親毛翼臣交給他的是六七畝薄田和一筆沉重的債務。他憑借自己高大的身軀,年輕的血氣,沒日沒夜拼命地賣力氣,一心想振興家業(yè),但事與愿違,家境非但沒有好轉,且每況愈下。父親老了,自己又是獨苗一根,生活的出路在哪里呢?萬般無奈之際,毛順生想到了一條出路——當兵。

毛順生想當兵,也是有原因的。第一,當兵是毛氏家族沿襲已久的改變生存狀況的一條途徑;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時候,韶山有數(shù)以千計的人們參加了湘軍,經(jīng)過幾十年的征戰(zhàn),有幾十名韶山人升官晉爵,更有毛有慶、毛正明等人官至提督,令毛氏家族為之生輝。第二,1894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又促使不少韶山人,紛紛走上了前線,奔走軍中。

當然,毛順生并不指望自己能夠成為擁有千畝良田的大富豪,或者名震天下的大將軍。他當兵的原因極其樸素,也極其簡單,他需要養(yǎng)家糊口,同時也是為了躲避債務。于是,在官府招兵買馬之時,毛順生毅然投身行伍,在外面一呆就是幾年。

幾年的行伍生涯,并沒有給毛順生帶來夢寐以求的東西。值得慶幸的是,在他當兵的這些年,直接地接觸到了商品經(jīng)濟;沿江、沿海城市熙來攘往的人群、穿梭般過往的運貨船只,使他茅塞頓開,大受啟發(fā),明白了“無商不富”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在湘軍里幾年的軍旅生涯,培育了毛順生的軍人氣質——強悍、倔傲和勇敢,因了這種氣質,他在發(fā)家致富的道路上一往無前,而且卓有成效。

毛順生回到那個離別多年的小山?jīng)_后,不再一味地面朝黃土背朝天,而是一邊種田,一邊做些小生意。由于他精明能干,善于經(jīng)營,且克勤克儉,逐漸積攢了一些錢,富了起來。他不僅還清了債務,贖回了父親典當出去的田產(chǎn),而且開始有了盈余。

1903年,當毛澤東十歲的時候,毛順生成了韶山?jīng)_一個新起的中農(nóng),他自耕十五畝田,每年可收六十擔谷。全家五口人一年共吃三十五擔,即每人七擔左右,每年有二十五擔的盈余。毛順生把這些余谷加工成大米后出售,開始做米生意。后來又得到岳家親戚的幫助,到湘鄉(xiāng)大坪坳一帶成批地購進稻谷,雇傭幫工,擴大生產(chǎn),并逐漸由肩挑改為土車運送,直至發(fā)展到從銀田寺雇船裝運白米去湘潭易俗河等地銷售。他還販賣耕牛,飼養(yǎng)生豬,積攢了一些資本,1904年又買進堂弟毛菊生的七畝水田,使田產(chǎn)增至二十二畝,比往年多收入二十四擔稻谷,升到了當時“富農(nóng)”的地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