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萍驛站,王陽明作《書草萍驛二首》(《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詩的序文中如下寫道:“九月獻俘北上,駐草萍,時已暮。忽傳王師已及徐淮4,遂乘夜速發(fā)。次壁間韻紀之二首?!?/p>
在第一首詩中,王陽明吟道:
一戰(zhàn)功成未足奇,親征消息尚堪危。
邊烽西北方傳警,民力東南已盡疲。
萬里秋風嘶甲馬,千山斜日度旌旗。
小臣何爾驅馳急?欲請回鑾罷六師。
王陽明認為,東南地區(qū)已經(jīng)民力疲竭,御駕親征定會雪上加霜,反而會成為叛亂的根源。之后,他又在第二首中吟道:
千里風塵一劍當,萬山秋色送歸航。
堂垂雙白虛頻疏,門已三過有底忙。
羽檄西來秋黯黯,關河北望夜蒼蒼。
自嗟力盡螳螂臂,此日回天在廟堂。
在上述的詩文中,王陽明雖然對御駕親征表示反對,卻只能空嘆自己的行為正如螳臂當車一樣無力。 “門已三過有底忙”一句,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的“當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說當年大禹為了治理洪水天災,不得已三過家門而不入,如今王陽明捫心自問,覺得自己的做法也無可厚非。這句詩文中,蘊藏了王陽明心中無限的憂世之情。
因王陽明不愿交出朱宸濠等一干俘虜,許泰等佞臣大怒,破口大罵王陽明,造謠道:“王陽明先與寧王交通,曾遣門人冀元亨往見寧王,許他借兵三千,后見事勢無成,然后襲取寧王以掩己罪?!?/p>
有關冀元亨成為佞臣奸計下的犧牲品一事,本書在后文將會提及。
然而,太監(jiān)張永卻深知王陽明忠心耿耿,極力為其辯護,并希望能夠與王陽明見上一面。張永率領兩千軍兵,以調(diào)查朱宸濠謀反的詳細情況為名,先行來到浙江省杭州府等候王陽明。
王陽明見到張永后,對其講明了江西的實際情況:“江西之民,久遭濠毒,今經(jīng)大亂,繼以旱災,又供京邊軍餉,困苦既極,必逃聚山谷為亂。昔助濠尚為脅從,今為窮迫所激,奸黨群起,天下遂成土崩之勢。至是興兵定亂,不亦難乎? ”
張永也深有同感,說道:“吾之此出,為群小在君側,欲調(diào)護左右,以默輔圣躬,非為掩功來也。但皇上順其意而行,猶可挽回,萬一若逆其意,徒激群小之怒,無救于天下大計矣?!?/p>
王陽明也體諒張永的心情,將朱宸濠等一干俘虜交給了張永。之后,為了養(yǎng)病,王陽明來到杭州府錢塘縣以西、曾給自己留下深深回憶的西湖畔的凈慈寺靜養(yǎng)。王陽明向實際上接納俘虜?shù)恼憬“床焓惯f交了落款日期為十月九日的通告文《案行浙江按察司交割逆犯暫留養(yǎng)病》(《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七)。文中寫道:“本職自度病勢日重,猝未易愈,前進既有不能……暫留當?shù)?,請醫(yī)調(diào)治,俟稍痊可,一面仍回省城……”從文中來看,因為強忍病痛押解俘虜,王陽明當時似乎已經(jīng)無法直接返回南昌了。
盡管自古以來宦官之中善人無幾,但如前所述,張永曾與楊一清一起,鏟除了奸佞劉瑾。王陽明深知張永是位重要人物,所以才將俘虜交給了他。此外,從王陽明遞交給張永的落款日期九月二十六日的《獻俘揭帖》(《王文成公全書》卷三十一)中來看,在王陽明押解俘虜前進的途中,李士實、劉養(yǎng)正、王春等人全都患病,陽明雖曾設法醫(yī)治,卻已無力回天,已經(jīng)病亡。所以,王陽明親手交出的俘虜就只有朱宸濠及劉吉等數(sh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