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修行“知行合一”

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 作者:【日】岡田武彥


王陽明雖然提出了“知行合一”說,但是對于如何修行“合一”的“知”與“行”,并沒有很好的辦法。徐愛曾向他建議將“知”與“行”分開來修行,這一建議其實又回到了朱熹的立場上。朱熹堅持“知行并進”論,換句話說,就是堅持“窮理”與“居敬”并進。王陽明對此又是如何回答的呢?(《傳習錄》上卷)

愛曰:“古人說知行做兩個,亦是要人見個分曉,一行做知的工夫,一行做行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卻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摸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若見得這個意時,即一言而足,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

“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時,即說兩個亦不妨,亦只是一個。若不會宗旨,便說一個,亦濟得甚事?只是閑說話?!?/p>

在王陽明看來,“知行合一”原本就是古人的意思,今人將其分作兩件事去做,其實是違背古人本意的。古人認為“知”存在于“行”中,“行”也存在于“知”中。而古人之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則是因為世間總有一些無知的人,所以要既不陷入妄行,也不輕視實踐。古人為了防止世人陷入虛妄,同時也為了補偏救弊,不得已,只好必說一個知,方才行得是;又必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

總而言之,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說,是為了幫助世人脫離偏弊,同時也是為了幫助世人脫離朱熹的“先知后行”之弊。

王陽明曾對弟子黃直訴說過自己提倡“知行合一”說的動機:“此須識我立言宗旨。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fā)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fā)動處便即是行了。發(fā)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p>

王陽明提出了“心即理”,還提出了“知行合一”,晚年又提出了“致良知”,這些主張其實都圍繞著一個宗旨,那就是要徹底清除潛伏在人心中的不善之念。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就會違背王陽明的本意,也會生出很多弊害。事實上,王陽明的追隨者都違背了王陽明的本意。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他們只相信良知的完美,而忽視了修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