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因人類的審美體驗能力而成為可能。經(jīng)驗中的任何元素都可以被孤立起來,并得到指派,擁有符號性價值。這些符號在操縱經(jīng)驗的過程中變得有益,而在不確定的時刻提供滿足和過渡的結構或習慣的過程中特別有用。在儒家思想看來,禮儀是繼承過去的智慧以解決現(xiàn)在的問題,從而向未來順利過渡的過程。禮儀是一種建構可提供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經(jīng)驗的方式。禮儀并不意味著盲目堅持或自利,而是會提供某種和諧的可能性。理想而言,禮儀應當?shù)靡詫嵺`,從而以可促進和諧關系的方式滋養(yǎng)人類的需求,組織人類的欲望。這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自然界內部的關系。
表達、欲望和禮儀全都構成了焦點—場域模式中的重要元素。表達和欲望造成了場域內部的壓力,而禮儀則造就了有助于以健康和穩(wěn)定的方式解決那些壓力的結構。欲望在場域內部不斷尋找滿足需求的機會,而表達則提供了可能性。正如在家寧與國倫間的關系中可看到的,他們對欲望和浪漫趣味的年輕表達很快便導致了可能性。正如在朱師傅的例子中一樣,他在表達乃至討論其情感關注方面的無能為力限制了他擁有真正想要的令人滿意關系的能力。而正如在梁伯母身上所能看到的那樣,她喋喋不休的欲望表達和批評實際上破壞了滿足的可能性。她的不斷批評最終使她成為在一種關系中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人,因為人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她一心只想著自己,從來不去顧及別人。
從消極的方面而言,禮儀可能會變?yōu)橐环N壓倒一切的、令人窒息的表達,或是可能強制形成僅可提供經(jīng)驗的、表面上的、持續(xù)性的行為習慣。這種表面上的持續(xù)性是獨斷的,或是為了自身利益而僵化地堅持禮儀;它在維持表面持續(xù)性的同時,卻忽略需要加以關注的問題或狀況。這種表面上的持續(xù)性也許會取得某種程度上的成功,卻未能解決實際的需求和擔憂,而這將導致秩序的悲劇性崩潰。行為場域中的力量將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戰(zhàn)勝對于禮儀的簡單依賴。
就此而言,我們必須面對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使我們的情感得到正確的表達較為重要,還是使我們的情感在由某種關系和為社會所接受的結構構成的語境中得以建構較為重要?這個問題與同為孔子的智慧超群的追隨者、又都對情感問題進行了探索的孟子和荀子間的爭論如出一轍。孟子聲稱,恰當?shù)娜祟愋袨槭乔‘數(shù)那楦斜磉_的結果。另一方面,荀子則聲稱,人類情感遭到了扭曲,且缺乏正確的引導,為獲得穩(wěn)定性及和諧,必須通過禮儀對它們加以建構。我認為,兩人都提供了對于情感發(fā)揮作用之方式的重要洞察,且表達和健康的結構兩者都有助于和諧。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將對孟子和荀子關于情感與和諧的態(tài)度進行簡短的討論。借助于他們的情感健康模式,我們可隨后生成對《飲食男女》中人物的系列診斷和治療。朱師傅、家珍、家倩和家寧都遭受著生活中情感和關系的不平衡的折磨,通過電影,我們看到了每個人物所經(jīng)歷的、可將他們的情感和關系帶入更為健康的平衡之中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