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在榕樹下“躺著讀書”論壇,發(fā)過一個帖子,感嘆莫言有高密東北鄉(xiāng),余華有浙江海鹽小鎮(zhèn),蘇童有香椿樹街,賈平凹有商州,張承志有西北回族的黃土高原、黃泥小屋—那一代人,不管是販夫走卒,還是偉大的作家,都各有各的鄉(xiāng)愁,而我們現(xiàn)在這一代人有什么?
在長大成人的這些歲月里,我眼睜睜看著自己住過的家,讀過的小學(xué)和中學(xué),工作過的地點被一一拆除。想要尋找童年生活過的地方,無論以前搬過多少次家,尋訪所見都是相同光景:同樣的高樓大廈,同樣的車水馬龍,但已不是故鄉(xiāng)。記憶中的一切面目全非,就像一個被送去韓國整容回來的姑娘。我們是沒有故鄉(xiāng)的一代人,或者故鄉(xiāng)已成他鄉(xiāng)。
直到有一天,當(dāng)我寫了“最漫長的那一夜”系列十幾篇后,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找到了什么—在這個時代,所有人的故鄉(xiāng)都會被毀滅。唯獨記憶不會。記憶保存了我們?nèi)康耐昱c青春期,哪怕只是昨天。記憶也不僅是自己的一生,還有我們的父輩,甚至遠在我們出生之前的祖先們。有些人徒勞地尋找“精神故鄉(xiāng)”,干脆逃離城市云游四方。而對于出生在這里的我來說,根本無處可逃,也是川流不息的天命。當(dāng)我為此而煩惱之時,卻忘了這恰好就是我們的鄉(xiāng)愁。
汪峰在《北京北京》里唱道:“我在這里歡笑,我在這里哭泣。我在這里活著,也在這兒死去。我在這里祈禱,我在這里迷惘。我在這里尋找,也在這兒失去?!?/p>
十九世紀并不遙遠,在巴黎的窮街陋巷里,大概也住滿了這些追夢的人。于連在德·拉莫爾侯爵的府邸里抄寫情書;瑪?shù)贍柕略诿磕甑乃脑氯諡樽嫦榷碇⒎?;冉·阿讓守衛(wèi)著他的珂賽特宛如吸血鬼不能走到陽光下;高老頭、拉斯蒂涅與伏脫冷寄居在包羅萬象的公寓里,就像在二○一六年歐洲的寒冬中逃亡的阿拉伯難民們—就在此時此刻,這個剛剛開頭的世紀里,在中國的許多個城市,上演著大體相同的故事。沒有什么天生的貴族,仿佛一夜之間就會煙消云散;也沒有什么天生的賤民,你確有千分之一的機會出人頭地。
而在過去的七年里,我把工作室搬回了長壽路,從陽臺上俯瞰長壽公園,流浪歌手與廣場舞大媽們輪流“沖上云霄”。每逢夜幕降臨,美麗的姑娘們盛裝出門上班,我把她們個個想象成卡門,而不是茶花女或杜十娘。就像你看到的《長壽公園的凡·高與卡門一夜》,雖然我從沒見到過凡·高。黃昏的公交車站邊,每個人的目光疲憊不堪。我走過一個個路邊攤,意外尋到一本爸爸從前工廠圖書館里的舊書。深夜的路邊堆滿大排檔,感謝本地城管的工作懈怠,無數(shù)人在這里度過最漫長的那一夜,讓我依次看到巴爾扎克與雨果筆下的一個個名字。
大約二○○六年,有個朋友告訴我,說在我不同的小說里都出現(xiàn)過葉蕭、小枝、春雨,當(dāng)然還有我自己,正好是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的人物再現(xiàn)的手法。我對于文學(xué)理論并不很懂,我只是想要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到了“最漫長的那一夜”系列,我仍然是一個敘述者和親歷者,還有俞超、李毅、白雪,以及命運多舛的葉蕭警官(幸好他沒有成為沙威)。
未來的一到兩年,我將繼續(xù)書寫他們的故事,也是我和你的故事。不再只是中短篇小說,有可能是我迄今“最漫長”的長篇小說,也就是“最漫長的那一夜”系列的劇場版,正在我的筆下野蠻生長—有罪案,有科幻,有記憶,有鄉(xiāng)愁,有人間喜劇,也有悲慘世界。
如果能有一臺機器,讓我們無比清晰地看到一生所有的回憶,在時光的盡頭和縫隙里,埋葬著每個人的青春和無盡秘密,宛如昨日,不舍晝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