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在哪里?
“西方”在哪里?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西方”。對中國來說,主要有三個“西方”:第一個是漢代的“西域”,第二個是唐代的“西天”,第三個是近代的“西洋”。從這些“西方”取得知識、技術和經世濟民的丹方,就是“西化”。
西漢的張騫、東漢的班超,前后出師西域,這是人所共知的歷史。當時所謂“西域”指的是玉門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廣大地區(qū),后來又擴大含義,泛指亞洲西部、印度次大陸以及東歐和北非。
兩漢時代的“西域”是人煙稀少、交通困難的荒漠地區(qū)。漢代同這個地區(qū)往來,是為了抵御匈奴、保衛(wèi)中原,不是去做文化交流??墒墙煌ㄒ淮蛲?,兩地之間的文化自然地發(fā)生交流。即使兩國對陣,也會在交戰(zhàn)的接觸中不由自主地相互學習?!敖佑|發(fā)生交流”,這是文化運動的規(guī)律。
漢代通西域,引進了西域的新事物。最重要的是大宛國的“汗血馬”。這種被稱為“天馬”的駿馬是古代戰(zhàn)爭和交通的利器,好比今天的坦克車和吉普車。從西域又引進了植物新品種:苜蓿、蠶豆、葡萄、胡桃、石榴等等,以及葡萄酒的釀制術。還引進了新的樂器和樂曲:琵琶、羌笛、胡笳、篳篥,以及各種胡曲。張騫傳入《摩訶兜勒》曲,用作朝廷武樂。中國音樂西化最早。還有經過大月氏的媒介傳入的印度佛教,后來在中國產生廣大的影響。
漢代向西域輸出了重要技術。大宛國在被圍困中從漢人學到了“掘井法”,在地下穿井成渠,使沙漠變?yōu)榱继铩K麄冞€從漢人學得煉鋼術。西域各國的貴族子弟前來長安留學,河西走廊成了文化走廊。
漢文化是春秋戰(zhàn)國以來多元文化的綜合,到漢代成了一條“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壯觀洪流,在中國大地散布開來,從黃河流域流向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并向國外擴大,南方到越南,東方到朝鮮和日本。漢代同西域的文化交流只是軍政接觸的附帶收獲。
西天取經
佛教從“西天凈土”傳來,由中國消化和發(fā)展成為漢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從東漢經三國、兩晉到南北朝,這五百年是佛教在中國的移植時期;到了隋唐時代,茁壯成長,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只要觀察一下觀音塑像的演變就可以說明佛教的中國化。從敦煌一路東行直到蘭州,觀音塑像從八字胡須的男身逐漸變成懷抱胖娃娃的女身,觀音和圣母“化合”成為“送子觀音”,這是中國人按照自己的多子多孫愿望而塑造的“中國觀音”。
佛教不是只有幾個泥菩薩,它還是一個文化體系,包含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術。漢文化從它取得哲學、文學、藝術的新養(yǎng)料,從它取得建筑術、數學、天文學、醫(yī)學、語言學、因明(邏輯)學的新養(yǎng)料。唐宋時代的佛教寺廟比帝皇宮殿和貴族邸宅還多?!疤煜旅缴级唷?。中國大地“西天”化了。
儒學到了唐代,早已把先秦諸子熔化于一爐。儒家夸口說,一物不知、儒家之恥;這也說明儒學是兼收并蓄的,所以歷久不衰,始終是漢文化的主流。但是時代在前進,同印度一比,儒學顯得哲學貧乏、文學單調、科學落后,急需從“西化”中取得營養(yǎng),恢復活力。東晉的法顯、唐代的玄奘以及其他知識探險者,先后西行,留學天竺,還請來多位“客座”佛學大師。“唐僧取經”成為里巷美談。中國以強盛的帝國而不恥去西天取經。江河不擇細流,所以成其大。長安成了世界的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