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道德的衰落。一個秩序平衡時,我們見到仁、義、禮、智,恭維親切;當變局來臨,落井下石,喪德喪節(jié)。連一床棉被都未手下留情的蟊賊,據(jù)父親分析,一定是“巨子”近鄰,否則怎能如此快地轉移贓物?想當年,“巨子”的鄰人,以攀附強人為榮,恨不成其看家狗。如果說強人入獄是自食惡果,鄉(xiāng)人唾棄是無可厚非,但另一強人大宴賓客,來者多是貌似老實的村民。這些見風使舵者,才讓人不齒。
在鄉(xiāng)下,表面上,問候和寒暄依舊,但并非一團和氣。我離家多年,剛很熱情地和這些老鄉(xiāng)打完招呼,背后就聽到此人的種種不堪。彼此往來熱絡的,也有一些利益的沖突與綿里藏針的算計。我向來以善意揣度他人,尤其是鄉(xiāng)人。過去,有上過私塾的老者,還能主持公道,常常弘揚和氣與忍讓的價值;如今,老者已去,大家唯強者與金錢是從,少了骨氣和公道。
那些鄉(xiāng)野“巨子”,開始分化;對金錢的追尚,已改變了大部分的人心。道德退位,經(jīng)濟領銜。在此大背景下,不論是鄉(xiāng)村能人,還是一般農(nóng)人,都感嘆家鄉(xiāng)的變化。鐵路穿山而來,樓房遍地,泥巴和沙石路開始變身水泥路,免費為學生和村民服務的某基金會的車在村莊間奔跑著。這是近年來多的新鮮事,變化之集中,超過了過去的二十多年。粗野的胡來,沒有市場;人心向錢,不分貴賤。這是一個秩序重整的年代,過去習見的粗鄙與蠻勇開始“文明”與精細化。山外的公益曙光也照臨深山,過去鄉(xiāng)村自生自滅地生長,如今能感受社會救濟的溫暖。
世情的變化,就在我最近幾年的一次次探親中劇烈地發(fā)生著,有向好的面向,亦有不那么好的變化。一句“沉淪”的感嘆,太過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