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認(rèn)識一個死去千年的人其實并不難。想想我們對同市的居民或市長的私生活,所知是多么有限,有時候反覺得死人比活人更容易了解。至少有一點,活人的一生還沒有過完,誰也不知道他遇到危機會做出什么事來。酒鬼會改過,圣人會墮落,牧師也許會和唱詩班的少女私奔,活人總有太多太多的“可能性”,而且活人有隱私,某些隱私往往在他死后很久才真相大白。因此,對同時代的人往往很難進行評判,他的一生和我們太接近了。但像蘇東坡這樣的古詩人就不同了。我讀過他的雜記、一千七百首詩詞和八百封私人信件。認(rèn)不認(rèn)識一個人不在于是否和他同一時代,這只是“同情的理解”的問題,即站在當(dāng)時理解當(dāng)時的情況。畢竟我們只認(rèn)識自己真正了解的人,而且只對自己真正喜歡的人才能充分了解。我想我認(rèn)識蘇東坡是因為我了解他,而我了解他又因為我喜歡他。喜歡一位詩人向來是個人口味的問題。以詩詞的偉大標(biāo)準(zhǔn)——清新、自然、工巧和“同情的理解”來說,我認(rèn)為李白已取得更卓越的成就,而杜甫更能給人大詩圣的印象。但是毫無理由的,我最喜愛的詩人卻是蘇東坡。
我認(rèn)為蘇東坡的偉大人格,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比任何一位中國作家來得更為鮮明突出,也更完整地刻在了他的生命和作品中。蘇東坡的精神在我心中會如此清晰,原因有二。首先,蘇東坡本人才氣縱橫,遍布于作品的字里行間,就像我見過的那兩幅東坡墨竹原作一般,墨跡燦然,仿佛一小時前才下筆似的。這是一種奇特的現(xiàn)象,莎士比亞的情形亦是如此。莎翁文字的活力直接發(fā)自他善感而豐富的內(nèi)心,到今天仍然生動無比。盡管經(jīng)過歷代專家學(xué)者的努力之后,我們對莎翁的生活仍然所知不多。但是,在他死后四百年,我們卻借著他注入作品中的情感,了解了他心靈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