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林覺民一樣,夏完淳深為嬌妻以后時日艱難擔憂。所憂者何?一是乏人料理,田產(chǎn)荒蕪。父親死難,嫡母托跡空門,生母寄生別姓,真乃家破人亡,一片慘凄。二者夫妻雙方家庭都乏兄少弟。完淳有姊寡居他鄉(xiāng),親人為清所害極多,生活慘凄;秦篆本有兄錢默,少有才名,曾知河南縣,且有政聲。后隨父起兵,敗后遁入黃山為僧,號無知大師。秦篆無依無靠,幾近伶仃一人,故此曰:“原等于隔膚行路?!奔嬷贻p守寡,災(zāi)厄頻加,嬌妻煢煢孑立,怎有生理可言?慮至此,夏完淳恍覺“肝腸寸寸斷”,以致“不能道一語也”。
是誰說寧做太平犬,不做離亂人?傷心何分南北、膚色、國情?伏契克在獄中的文字,有和林覺民同等的黃金品質(zhì):
我親愛的!
我倆要再像孩子似的在一個陽光普照、和風吹拂的臨河的斜坡上攜手漫步是沒什么希望了。
我想再有那么一天,重新生活在和平、寧靜、舒適與滿足中,在書籍友愛的懷抱里,寫下我們曾共同談?wù)撨^的、二十五年來在我腦海里構(gòu)思和成熟起來的一切是沒什么希望了。當他們搗毀了我珍藏的書籍的同時,他們也就把我生命的一部分埋葬了。但我決不屈服,決不讓步,堅決不讓自己生命的另一部分在這間267號白色牢籠里不留絲毫痕跡地完全毀掉……
命運原本就是那么荒誕不經(jīng)。你知道我是多么喜歡那廣袤的曠野、陽光和風。多么愿意成為生活在它們之中宇宙萬物的一分子:像只小鳥或一簇灌木,一片云或一個流浪漢。然而多年來,我就像樹根一樣地注定要生活在地下。這些樹根或許長得歪歪扭扭很是難看,發(fā)黃的,它們被黑暗與腐爛物包圍著,然而它們卻使地面上的生命之樹昂首挺立。無論有多大的風暴也休想將那根深蒂固的生命之樹吹倒。這就是樹根驕傲之所在。我也以此感到驕傲。我從不后悔我成了樹根。
我沒什么可悔恨的。我力所能及的,我都做了,并且樂意去做。但是那光明,我鐘愛的光明,我多么愿意破土而出,在它的光照下茁壯成長,長得挺拔高大;我多么希望也能開花,也能結(jié)出可供食用的果實來呀。
喏,有什么法子呢?
在由我們這些樹根支撐著的樹上,一代新人正在發(fā)芽生長、開花結(jié)果——這樣,我的果實方能變得甘甜和豐碩起來,雖然已永不會再有白雪飄落到我的山頭。
1943年3月28日于267號牢房
《致古斯塔?伏契科娃》是伏契克在二六七號牢房偷偷寫給同在獄中的妻子的,戰(zhàn)爭勝利后,被解救的伏契克夫人從好心的捷克看守那里得到《絞刑架下的報告》及書信手稿。我在初中曾學過《二六七號牢房》,當時在語文課本里也恰巧讀到了《與妻書》。一東一西。在我寫這文字的時候,我依然能背誦《二六七號牢房》的開頭,那是寫牢房的狹窄:從窗子到門是七步,從門到窗子是七步。如魯迅《秋》的開篇:“在我家的后院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
文章寫到此處,快要結(jié)束,我找到在老家農(nóng)村讀初中時的語文課本,翻到《與妻書》,上面有稚嫩的字跡:晚上要背誦,明天早晨老師提問!好像又回到初中時冬天平原深處的夜色,我蜷縮在滿是麥秸鋪成的地鋪上,土墻上有個木橛,上面吊掛著墨水瓶制造而成的煤油燈,望著窗外的星空,揚著頭,是要背誦漫天的星星么:意映卿卿!
在林覺民訣別人世的一霎,也許有過這樣一個閃念,我如此想象也不算唐突先烈吧,因為歷史的敘述者中,包括《史記》,多的是興致忽來的想象,或者說隨心所欲也未嘗不可。那時響起的絕不是童安格的歌聲的《訣別》:
夜冷清,獨飲千言萬語
難舍棄,思國心情
燈欲盡,獨鎖千愁萬緒
言難啟,訣別吾妻
烽火淚,滴盡相思意,情緣魂夢相系
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侶,不再有淚如你
(口白)
意映卿卿如唔:
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
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
不能竟書而欲擱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