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清照 詩壇綻秀 (3)

李清照 作者:榮斌


李格非在這里,由洛陽名園之興廢,寫到了天下之治亂;由天下之治亂,寫到了有唐一代的興亡,從而為當今“公卿大夫”敲響了警鐘。雖文字不長,但字里行間透露出了作者那敏銳的政治眼光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飽讀詩書的李清照當然知道唐代的貞觀之治,也知道開元之盛、天寶之亂,大唐帝國的盛衰興亡史,她是十分了解的。她雖知道那場“安史之亂”使強盛的大唐大傷了元氣,但她卻從來沒想到,這一切皆是由于公卿大夫“放乎一己之私,而忘天下之治”造成的。讀了父親的文章,使她有了一種頓開茅塞的感覺。她又聯(lián)想到當今:這些年來,汴京造園之風大盛,貴族富商皆傾心營建園圃,如城南玉津園、城北瑞圣園、城東宜春園、城西瓊林苑等,都是名震全國的豪華園圃。徽宗登基不久即有消息從宮中傳出,朝廷準備營建艮岳(又名萬歲山),那將是一座周圍10余里的大型皇家園林,里面不僅要有山林池沼、樓臺亭榭,還有奇花異草、飛禽走獸??傊彩翘煜聢@林中有的,艮岳都要有;天下園林中沒有的,艮岳也要有。當初乍一聽到這一消息時,李清照還曾為這一規(guī)劃之宏偉而興奮過一陣子呢,今天讀了父親的文章,一抹隱憂不禁襲上心頭。她好像有一種不祥的預(yù)感,這種不祥最終是一種什么結(jié)果,她一時還說不清。若干年后,李清照當年的這種不祥之感變成了現(xiàn)實——由于徽宗趙佶大造園林,“花石綱”使百姓負擔過重,再加上天災(zāi)人禍、民不聊生,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朝廷只顧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國力空虛,北邊境外之敵在不斷的搗亂之后,竟長驅(qū)直入,一氣打到開封。不僅費時6年建成的艮岳被鐵蹄踐踏成了廢丘,連趙佶本人也當了亡國俘虜。這一結(jié)果,是李清照當時萬萬不敢料想的。但她在讀了父親的《洛陽名園記》后已清醒地意識到,大唐由盛而衰的前車之鑒,當今“公卿大夫”們不可不察。

這一年,李格非因為公務(wù)到南方走了一趟。他此行在樊口(今湖北鄂州)見到了詩人張耒。張耒(字文潛)是蘇軾的得意門生,論起來應(yīng)當算是李格非的師兄,他與同出蘇軾門下的黃庭堅、秦觀、晁補之等人,在當時都是赫赫有名的大詩人。李格非與張耒早年便是好朋友,此次在樊口巧遇,能不高興?聽說張耒是剛游完廬山,準備由樊口過江去尋訪黃州東坡故地的,李格非便親自劃著一只小船送他過江。二人飲酒賦詩,暢談良久,十分愜意。更讓李格非高興的是,張耒還把自己前不久作的一首《題中興頌碑后》七言古詩親自抄給了他。李格非回到汴京后,就把張耒的這首詩交給了李清照。

李清照對父親的摯友張耒一向十分崇拜,張耒的詩詞她讀過不少。對父親帶回來的這首詩,她讀得格外認真。

張耒這首《題中興頌碑后》,是寫唐代“安史之亂”的一首詠古詩。所謂“中興頌碑”,是指湘江支流浯溪(在今湖南祁陽縣)石壁上的摩崖石刻,上面刻有唐代著名文人元結(jié)作的《大唐中興頌》。元結(jié)的這篇頌文,作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當時“安史之亂”已基本平息,唐兵已收復了長安。元結(jié)認為大唐由此可以“中興”了,于是寫了這篇頌。此文后經(jīng)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書寫后,刻在了浯溪石壁上。該摩崖石刻被人稱為文、書、崖“三絕”,成了著名勝跡。張耒這首詠古詩,就是在觀賞浯溪中興頌碑后創(chuàng)作的。詩中在簡要追述了“安史之亂”的大致經(jīng)過后,主要對郭子儀等人再造唐室的功績進行了歌頌。在詩的結(jié)尾,詩人發(fā)出了“百年廢興增嘆慨,當時數(shù)子今安在”的感嘆??陀^地說,張耒這首詠古詩在藝術(shù)上并無多少獨到之處,在他的全部詩詞作品中,此詩并非上乘之作。但是,這首詩卻讓李清照捧讀再三,十分激動。原因就是她剛剛讀過父親的《洛陽名園記》,心中那種憂國情結(jié)與此詩所詠的那段歷史,又在心中擦起了火花,一種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在李清照心頭迸發(fā)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