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曾國藩:圣王們的游戲(3)

盜火與革命 作者:余世存


但這個資質(zhì)中等的人用傳統(tǒng)修身齊家辦法獲得了治國平天下的平臺,在這平臺上他也確實獲得了圣王的眼光,非凡的戰(zhàn)略感、大局觀和見識,正是這種眼光使他平定了太平天國,為滿清補天成功。這種眼光還使他看到了社會上層的真相,他更知道上層能生人死人的權貴們有什么樣的德性和才能。他從理學起步,但他卻知道理學家們不成器,“朝中有特立之操者尚推倭艮峰(仁),然才薄識短。”隨著時代的變化,他也知道傳統(tǒng)是不行了:“艮相(即倭仁)老成宿望,近年勢頗孤立。”他跟兩宮太后有幾次談話,印象中非常一般,認為慈安和慈禧的才地都很平常,跟他這樣的國之棟梁難得見一面,卻無話可說,只是應酬。掌握時局的軍機大臣有親王奕訢、文祥、寶均,但奕太聰明,想法多變,是小聰明。文為人正派,卻氣量狹隘,不會用人。寶更提不起來。因此,可以說,當時國中,曾一人而已。如李鴻章評價的:“朝廷乏人,取之公旁……知人之鑒,并世無倫?!?/p>

也因此,當時人都看出了他問鼎的能力,漢族士紳們尤其寄予了某些猜想,帝王學的大家王闿運甚至奔走期間。據(jù)說,左宗棠曾題神鼎山一聯(lián):“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弊髮⒋寺?lián)派專人送胡林翼轉曾氏,請共同刪改,試探胡曾二人意向。胡拆看后,一字不動,加封轉曾,曾將“似”改為“未”,原封退胡,胡拆閱,在箋尾加了兩句:“一似一未,我何詞費。”曾以一字之改表明未有問鼎之意,這個儒生不愿捅破天空,一味自保。有論者說,曾在打敗洪秀全后如一鼓作氣再奪天下,其一生恐怕也將困于戰(zhàn)事不可能再于洋務上有所成就;但是,曾的事功,包括推介西學洋務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戰(zhàn)時,戰(zhàn)后他反而處處受制,什么事也沒有干成。而當時最了解西方的悲劇人物容閎曾在回憶錄里對他寄予了大希望:“曾文正者,于余有知己之感,而其識量能力,足以謀中國進化者也?!币虼?,我們大概可以說,謀中國進化,對曾來說,是不為也,非不能也。他謙抑太過,過猶不及,他成全的只是他自己。

政治方面的作為已經(jīng)不可假設。更重要的是,他這種謙退自律,使得他只是做了儒家的好學生,而沒能突破傳統(tǒng)文化的藩蘺。也許是他的知識太舊了,即使他看了徐繼畬、林則徐們拿來主義的工作,但他依然不愿思考一個中國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和作為。他不是一個有思辨能力和原創(chuàng)能力的人,他的思考停止在跟列強平等交往以及以誠待人的基點上,再也沒有前進半步。他的起點和終點都在于是否“弘道”,或遵禮。章太炎謂曾國藩之起兵“平洪楊”并非“贊清”,而是為了扶持“名教”。在曾國藩看來,一切治國活動,上至天文、地理、軍政、官制,下至河工、鹽漕、賦稅、國用以及“平洪楊”這類軍事活動和“曲全鄰好”的華洋交涉活動,均屬“禮”,即道德實踐活動的范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