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是不相信報紙雜志上的書評。
這招雖惡,然也是積攢了許多教訓(xùn)才得來的。早先是信的,且不是一般的信,真是信得忠心耿耿,聽人說了哪本書好,千方百計地買了來。但很失望了幾次以后,就漸漸狡猾起來。見于賄買書評的消息時有所聞,出版社為招徠讀者,也常做自吹自擂的游戲,朋友間的友情出演也是屢見不鮮……凡此種種,我都可理解,報以一笑。如今的文人不容易,出一本書不容易,希望鬧出些聲響也是情理中的事。但既已知了路數(shù),要我仔細去看那背景叵測的評論,終是心有余力不足了。這種“打擊一大片”的狹隘觀點,弊病自是不用講了,我冤屈了不計其數(shù)的好評論,晚看了不計其數(shù)的好書,也是罪有應(yīng)得的下場。
三是在自家心中列了一個秘不傳人的黑名單。
無論中國外國,有一些人的書,我是一定不讀的;有一些人的文章,我是一定不看的。這并不是依了某種政治或是藝術(shù)的神圣標準,只是自己的癖好。也不是從一開始就這般決絕,最少需看過他三次,才肯下這打入冷宮的狠心。我對任何一種第一次接觸的風(fēng)格或領(lǐng)域,都格外認真,仿佛對待一塊挖自深山的寶玉,是慎之又慎。倘若不喜歡,一定是責(zé)怪自己的淺薄,無法理解其中的微言大義。第二次讀時,就換一個更舒適的姿勢,尋一個更安寧的時間,醞釀一個更清明的心境。倘還不熱愛,第三次就需正襟危坐,殫精竭慮如履薄冰地皺著眉咬著牙地思索著讀下去……但事不過三。假若最后還是看不懂,不喜歡,我一邊咒罵著自己的弱智,一邊痛下決心,含淚同這位曠世的奇才告別。除非將來誰告訴我,這位天才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才有膽量重試一遭讀他的書。一般情形下,那黑名單是終身制的。
這法子的惡果真是太碩大了,我同多少俊杰交而復(fù)失!然傷感之余,想到人讀書的口味也和那個愛得潰瘍的胃有些相似,某些食品雖是公認的好,比如辣椒,但自己不喜歡,也沒法受納。
說了這許多“不讀”的清規(guī),那自家根據(jù)什么來選“讀”的篇目呢?說來慚愧,遵循的是古老極了手工極了簡陋極了遲鈍極了的土方子。
這就是有學(xué)識有肝膽不媚俗不功利的師長與朋友的口口相授。
倘他們說某一本書值得一讀,便是踏破鐵鞋也要尋到。
再有就是獨自在書海亂翻。揀到一本,先像化驗游泳池水是否清潔一般,任意取幾個樣——把書翻開,隨便讀幾段;然后再看結(jié)尾,我以為一個好的結(jié)尾比開頭更能說明作者思維的深度和控制的力度;最后再裝作無意其實非常認真地看一眼價格(即使對于圖書館的書,我也會看)……
憑的是冥冥之中與某本書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