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打開死亡之門(3)

赤貧的精神 作者:孔見


如此說來,對于一個人,價值便是私自確認的。私自認定的東西總是存在著權(quán)威性的欠缺,當然,它也可能因為得到大眾的普遍認同而變得理直氣壯起來,使人心安理得,不過總不像上帝給人欽定的那么客觀、堅決、永恒、一致。在沒有統(tǒng)一價值標尺的社會里,就像沒有統(tǒng)一度量衡和貨幣的市場,一個人幾乎無法和他人交流對話,也無法評價另一個人。一個人的美食,對于另一個人可能就是毒藥;一個人苦苦追尋的東西,對于另一個人卻是想躲都來不及的。人,只要能在孤獨寂寞的時刻悄悄對自己說:“我認為我是幸福的,我的生活是有價值的”,這就足夠了。這種主觀相對主義,幾乎導(dǎo)致對人生價值的凄涼失望,但絕對一致的價值標尺又無法充分驗證,而且束縛人心靈的自由。以至于有如H.J.門肯所說的:“我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我傾向于認為人生根本沒有任何意義。我對人生的全部了解僅在于——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活著總是非常有趣的”。當然,門肯有美好的妻子、恰意的職業(yè)、優(yōu)裕的生活條件、健康的身體,這不是多數(shù)人所能得到的?;钪灰姷每傆腥ぁ?/p>

在價值主體林立的社會,能不能找到“一般等價物”(姑且借此詞來表述社會共同的價值標準)?如果沒有,人們就無法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合作,也無法獲得社會榮譽,當然也無須理睬社會的鄙視和辱罵。而且,一個人私自認定的價值,如果不能有效地轉(zhuǎn)換為社會價值,那么他的價值就隨個人的死亡而消失,不能繼續(xù)流通下去,永垂不朽,一個人的生命將無法通向另一個人,死亡便是對個人的徹底消滅,死亡是一扇永遠關(guān)閉著的門。

人活著的時候,想的是得到什么;人將死的時候,想的是留下什么。死亡意味著人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失去意義,但對于別人呢?

事實上,一個人的生命活動的影響,從來都不局限于自身,總會生出一些利害來,使得除他之外的人歡樂些或痛苦些、幸福些或不幸些。因此,評價一個人的行為必要性(即價值)還有一個相對他來說是客觀的參照系,那就是人類的整體。這個整體包括活著的和將要活著的人類個體,也包括行動者自身(直至他死去才被排除)。這個參照系就是社會的一般等價物。有了它,價值的評判就不只是個人的自慰或自命不凡。這樣一來,死亡的大門就有可能打開,一個生命便可以通向其他生命,生命個體便可以獲得超越自身的意義,躍向永恒。只要你的行為產(chǎn)生良好的社會效應(yīng),其私人價值就可轉(zhuǎn)化為正向的社會價值,死亡便是另一種形式的再生。

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死亡像一個行刑者,時刻跟蹤著一開始就被判處死刑的逃犯。對于死去和將要死去的人,他的不朽價值只能在人類整體中去發(fā)見。因為死意味著他由價值主體轉(zhuǎn)變?yōu)榭腕w,放棄了自我的占有并把一切都交付出去,在個人主體性瓦解的同時為另一個巨大的主體所吸納,成為一種生命的飛升。死亡寬宥了一切罪過,也摧毀了一切功勛,使一切喧鬧繁華歸于寂靜,死者的名字變成一個符號,代表著備檢索的人類永恒靈性的一部分。安慰一個瀕死之人,最誠實的話可以這么說:你將徹底成為人類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孤獨的個體與世界對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