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慢下來的快餐:適應(yīng)與本土化(3)

金拱向東:麥當勞在東亞 作者:詹姆斯·華生


當然,美國的麥當勞也強調(diào)自己是一個家庭式的餐廳,這一形象也被美國消費者廣為接受。根據(jù)康拉德·科塔克(Conrad Kottak)的研究,麥當勞為在外的美國人提供了一個庇護所,一個家以外的家?!霸谑煜さ沫h(huán)境中,我們不必擔心。因為我們該說什么、會看到什么、將吃什么和要付多少錢,這些因素都完全能夠預(yù)知?!睋Q言之,是日?;?、可預(yù)測性和低價格,使麥當勞成為美國人的日常飲食。所以,美國人不會在麥當勞為個人或家人舉辦慶?;顒?,也很少在假日里去麥當勞。而北京則相反,吃外國飲食的體驗把人們吸引到麥當勞,通過這種體驗(包括不用筷子),麥當勞把自己展示成為陌生的、非常規(guī)的、非家庭化的場所。他們到麥當勞不是隨便吃午餐,而是到那里去用正餐或舉辦活動。也正是如此,周日、假期的麥當勞總是最忙的。也就是說,北京的消費者之所以把麥當勞視為家庭化的餐廳,是因為它在公共空間中為大家提供了舒適和時尚、用以促進家庭和諧的場所。

和美國麥當勞利用科技取代人力的做法不同,北京麥當勞本土化的第四個策略,是高度依賴與消費者的互動。在日常的運作中,各分店門口必定有一個人來應(yīng)答消費者;每個餐廳都有5到10個女員工來照看兒童和與父母聊天。這些女員工被賦予了親屬化的稱謂“麥當勞阿姨”,這一稱謂模仿了餐廳的吉祥物“麥當勞叔叔”的命名?!胞湲攧诎⒁獭钡氖姑?,是和兒童與其他常來的顧客建立長期的友誼,把純商業(yè)的行為轉(zhuǎn)化為個體關(guān)系。21歲的“麥當勞阿姨”陳小姐告訴我,在工作了7個月以后,她認識了超過100個小朋友,從3歲到12歲。每天都有兒童來到餐廳,并向她問好:“麥當勞阿姨,你好嗎?”(知道她名字的就叫“陳阿姨”)。她時常和點餐前的孩子與父母聊天。雖然她認識到和孩子聊天屬于自己的職責,但她強調(diào):“這讓我感覺很好,就像在大家庭里一樣。我尤其高興和自豪的是,在街上走的時候,有孩子認出我來,并和我打招呼。”這種感覺是互相的,一些父母告訴我,他們的孩子來麥當勞并不僅僅為了吃的,還為了娛樂,以及從“麥當勞阿姨”那里獲得特殊的照顧。一個女士說:“這里讓人感覺到有人情味兒?!笨傊?,麥當勞的管理層致力于建設(shè)本土化的社會互動,他們需要在員工與消費者之間建立一種“人情”,以確立長期的、互惠的關(guān)系。有趣的是,“麥當勞叔叔”和“麥當勞阿姨”的活動范圍并不局限于餐廳。在結(jié)交了年幼的消費者以后,員工們會把孩子名字、地址和生日記錄在“榮譽小顧客”的名冊上。此后,他們會拜訪孩子的家庭、幼兒園或小學(xué),并在他們生日當天寄送熱情洋溢的賀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