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現(xiàn)在立法越來越走群眾路線,公開、透明,聽取社會各個利益集團的意見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從世界各國來說,因為體制不一樣,情況也不一樣,如外國可以通過議會的充分討論,議員就代表不同的階層和利益團體。過去我們更多是部門立法,部門利益色彩很濃重,也沒有經過公開征求意見,這種模式顯然不夠好。我們現(xiàn)在通過上網公開征求意見不見得是最好的,但至少立法的民主進程大大提了一步,這種趨勢我百分之百的贊成。
既然是公開征求意見,就必然有不同的意見,不僅有兩種,還有很多種,爭議激烈也是好事,因為法律就是要解決利益沖突的問題,要確定在利益沖突的時候,這條線畫在哪里,才是最公平可行的。
《21世紀》:但我們也看到,有關立法中的爭議和分歧也越來越激烈,或者說更加顯性化。有充分的討論,逐步取得共識是個好事情,但有時立法因為這些爭議而停滯甚至被擱置了。另外立法爭議中,往往不同政府部委和不同地區(qū)的觀點相左是主要原因,如反壟斷機構設置之爭,兩稅合并立法一再推遲。怎么解決充分討論和立法進展之間的關系?如何保證立法的公共性?
江平:對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來看。由于涉及利益太復雜,爭論太多,很多問題研究不是很透,像《破產法》的爭議中,線到底畫在哪里?職工的利益、銀行的利益都很重要,立法進程中稍微拖后一點,決策很難下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立法一旦確定,至少要管十幾年,不能朝令夕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