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有煩惱,是因為你想有所得?!闭f著,師伸出手來,以手握空,握住,松開,示空掌,手收回身畔。“佛法講的是‘無所得’。以無所得的心去面對人與事,哪里會有煩惱?佛陀在《金剛經》中說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無所住的心,就是無所得的心?!?/p>
師動作如行云,若流水,似輕描淡寫,實舉重若輕。
曉田問:“如果有那么一個人,他做的事讓人不停地起煩惱呢?”
師說:“那你就把他當菩薩看?!?/p>
“可他不是菩薩啊?!?/p>
師笑:“起煩惱,是因為你總是看到別人的缺點。把他當菩薩看,就是要你去看別人的優(yōu)點。佛眼看人,人人都是佛;修羅看人,人人都是修羅;好人看人,人人都是好人;壞人看人,人人都是壞人??慈巳耸瞧兴_,對方不一定現(xiàn)在就是菩薩,但他有未來成為菩薩的可能性。把對方看作菩薩,把他讓你起煩惱的這一切事看作考驗,你能夠不起煩惱,就是精進。”
我在一旁,聽到這里,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什么是禪?這就是禪!作為生活禪的首倡者,師父已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禪的方法融會于生活中。我們學修生活禪,是努力地在生活中體驗片刻的禪悅、法喜;師父則是享受著禪的生活,并且輕松自如地將禪悅、法喜貫穿于揚眉瞬目之間。
曉田不語,似在回味師父的話。
師說:“六祖講,當下即是凈土,說的是沒有分別的境界。所有的煩惱,都緣于分別。心有分別,身在凈土,也不會快樂?!?/p>
師父的話如清風,我與曉田如稻谷。此時此刻,微風吹拂,稻谷不停地點頭。
看天色已晚,我示意曉田起身,我們與師父告辭。
此刻,曉田冒冒失失地問了一句:“師父,那您有沒有煩惱???”
師說:“師父也有煩惱?!?/p>
曉田驚詫。
師說:“你有煩惱,師父就有煩惱,你曉得吧?要想沒有煩惱,就要學會觀照自己?!?/p>
言罷,師起身合十相送。
一出好戲,就此收場。
方才聽到師父坦言“也有煩惱”時,我會心笑了。
學禪之初,我以為佛國凈土是遠離煩惱的地方。隨師學修生活禪,對佛陀提倡的智慧、慈悲的教導領悟日久之后,我逐漸明白,佛國凈土就是要在有煩惱的地方建立?;蛘哒f,正是因為眾生有煩惱,才需要在人間建立佛國凈土。
因此,眾生有煩惱,師父就有煩惱。然而,師父的煩惱與眾生的煩惱,卻是不一樣的。
〔附記〕
翌日,再訪法華精舍,呈上這篇小文。師父讀后,笑了,他指了指文末,“結尾這個地方可以修改一下。”我不知道該如何改,便請教師父。師父說:“你說師父的煩惱和你們的煩惱是不一樣的,其實是一樣的,哪里有什么區(qū)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