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中國社會的一體結(jié)構(gòu)(9)

中西文化觀念比較 作者:魏光奇


秦以后的這種體制有很多的毛病。這種體制從政治到經(jīng)濟都是君主集權(quán),君主專制,官府本位,從上到下一統(tǒng)到底,把國家搞成了一塊,導(dǎo)致了很多弊病。第一,上下隔閡,官民對立,不能同心同德建設(shè)國家??涤袨楦阕兎ǎu清朝體制“上體太尊而下情不達”,上體就是皇帝、官府的體制太尊貴,老百姓和他沒法溝通。第二,腐敗和專制。君主官僚集團掌權(quán),只知道為自己謀利益,搞腐敗,老百姓要反抗就鎮(zhèn)壓,以維持自己統(tǒng)治的穩(wěn)定。第三,社會孱弱。國家高度有組織,社會一盤散沙,沒有能力,沒有組織,這一點影響非常大。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在明朝滅亡之后到各地周游,走到山西晉南有個叫裴村的地方,那里裴氏大家族聚族而居,唐朝有個宰相叫裴度的,就是那個地方的人。顧炎武看了之后寫了一篇文章,叫《裴村記》,主張“復(fù)氏族”。他說社會孱弱,沒有組織,這對抵抗外侮非常不利。他舉例說,十六國時“五胡亂華”,晉朝政權(quán)南遷,這個“五胡”不能一下打到南方,中途遇到很多的抵抗。是誰在抵抗呢?就是氏族。當時社會還有一定的組織。到了北宋、南宋,金朝人入侵,幾天時間就可以馬踏黃河,遇不到有力的抵抗,原因是集權(quán)的官府已經(jīng)蕩平了社會,像士族地主階級等社會勢力,全都蕩平了。第四是周期性的動蕩。剛才我們講了現(xiàn)象,原因也很簡單。在這種君主專制、官府本位的條件下,沒有人能夠制約君主、制約官府,官府必然腐敗。而官府腐敗之后,社會又沒有積極的、有組織的力量能夠替代它,國家就只能陷入動蕩,一動蕩就是十幾年、幾十年甚至一百年,直到一種新的力量在天下大亂中形成,才能重新安定。民主人士黃炎培1945年到延安,他很有見識,已經(jīng)看到國民政府不行了,共產(chǎn)黨可以取得天下,但他提了一個問題,問共產(chǎn)黨掌權(quán)之后怎么避免“周期律”。他說中國有個“周期律”,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一個地方乃至一個國家,“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興起很快,完蛋也很快,問這個問題怎么解決,共產(chǎn)黨能不能避免這個“周期律”。毛澤東回答說可以避免,搞民主就可以避免。換言之,搞一體性的制度,沒人能夠監(jiān)督政府,這種周期性的動蕩就不可避免。

總之,秦以后的社會仍然是個一體性的社會,國家君主專制,官府本位,把社會結(jié)成為一體性結(jié)構(gòu)。這種社會結(jié)構(gòu),是中國文化觀念的基礎(chǔ)。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