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的修史者,往往從文字上解釋這些理想如何美妙,而罔顧這種均富老調(diào),不管唱得多么動聽,在現(xiàn)實世界里,從來都是空頭支票。一個改變不了的事實是,《天朝田畝制度》宣揚的消滅私產(chǎn)的主張,千百年來,不絕于史,一旦付諸實踐,被消滅的永遠只是老百姓的私產(chǎn),總是把全民的私產(chǎn)集中到少數(shù)人手里,從無例外。
太平天囯把老百姓的私產(chǎn)一律收歸“圣庫”,而天王和他的三親六眷、諸王諸將們,則過著錦衣玉食、驕奢淫逸的生活,從來沒有與平民百姓和普通士兵“同”過什么。李秀成供稱:“昔年雖有‘圣庫’之名,實系洪秀全之私藏,并非偽都之公帑。偽朝官兵,向無俸餉。而其王長兄、次兄,且用窮刑峻法,搜刮各館之銀米?!?事實俱在,鐵證如山,任何為這種現(xiàn)象找借口、找理由,或編排出一套一套堂皇理論去解釋的努力,都應(yīng)了民間一句俗話:“解釋就是掩飾?!?/p>
不過,在太平天囯中,也有頭腦清醒的睿智之士,干王洪仁玕便是其中之一。洪仁玕在太平天囯諸王中,是唯一在英國殖民地生活過四年的人。洪楊金田起事后,洪仁玕匆匆趕往參加,但追不上太平軍的隊伍,又被官府追捕,兩度逃至香港,在西洋牧師處一面任教,一面自學(xué)。咸豐四年(1854)春,他由香港抵達上海,想赴天京,但因未能穿越清軍防區(qū),只得又折回香港繼續(xù)教書,并任倫敦布道會道師。
四年香港生活,使洪仁玕有機會真正接觸西方文化,并作了認真研究。咸豐九年(1859)初夏,洪仁玕終于到達天京。當時,太平天囯內(nèi)部正在互相殘殺,洪秀全左右無人可用,于是封洪仁玕為開朝精忠軍師頂天扶朝綱干王,總理朝政。洪仁玕雄心勃勃地向天王提交了一份施政綱領(lǐng)——《資政新篇》。
在這份綱領(lǐng)中,洪仁玕提出,政治的關(guān)鍵是“設(shè)法”,即立法問題、制度問題。一以風風之,一以法法之,一以刑刑之。洪仁玕著重闡述了“法法類”的重要性。他說:“所謂以法法之者,其事大關(guān)世道人心,如綱常倫紀,教養(yǎng)大典,則宜立法以為準焉……立法善而施法廣,積時久而持法嚴,代有賢智以相維持,民自固結(jié)而不可解?!彼M一步指出:“蓋法之持在于大綱一定不易,法之文在乎小紀每多變遷”,“更當留一律以便隨時損益小紀,彰明大綱也”。
至于“刑刑類”,洪仁玕則建議“善待輕犯”,“恩威并濟”;反對無罪株連,法律與教化并重,從教育感化入手,引導(dǎo)人們走上正途?!罢逊桑瑒e善惡,勵廉恥,表忠孝,皆借此行其教也,教行則法著,法著則知恩,于以民相勸戒,才德日生,風俗日厚矣。”
《資政新篇》是最早把中國放在世界背景下,論證中國應(yīng)該如何改革的著作之一。他說英國,“于今稱為最強之邦,由法善也”;俄國學(xué)習法國之“邦法……大興政教,百余年來,聲威日著,今亦為北方冠冕之邦也”;日本與西方通商之后,“得有各項技藝以為法則,將來亦必出于巧焉” 。洪仁玕列舉社會、政治、經(jīng)濟建設(shè)方面一系列應(yīng)興應(yīng)革事項,主張大力興辦醫(yī)院、禮拜堂、學(xué)館、四民院、四疾院等。同時他主張引進西方國家先進的科學(xué)利器,建造火船、火車、汽船,興辦銀行、開發(fā)礦藏、修筑公路、建立現(xiàn)代郵政、辦報等等,皆為利國利民的美舉。
《資政新篇》雖然只是一紙空文,但無損于它在中國現(xiàn)代化史上的重要意義。太平天囯的敵人趙烈文看到《資政新篇》時,亦感慨地說:“法法類,皆是效法西人所為,其欽折外洋,殆為心悅誠服……觀此一書,則賊中不為無人?!?因此,與其說它是太平天囯的施政綱領(lǐng),不如說它是知識分子向當局提出學(xué)習西方、改良政治的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