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看序,又難免以己度人,便認為很多人也不看。是或不是,我倒無心證明,只是建議閱讀這本書之前,還是先看看序吧。至于原因,說出來有些小題大做,僅當這篇序是印在泡面袋子上的食用方法,按照方法也許會讓這碗泡面好吃一些。
決定出版這本書,是今年五月份了。而這本書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去年六月份寫完的。其間這一年時間,哈哈,不好意思,我又抑郁啦,原因依舊不明。這不是我要說的重點,重點是這一本——用過時的話講——充滿正能量的雞湯,讓抑郁時期的我深感恐懼:我竟然寫出了這種鬼東西。也就因此擱置了下來。
現(xiàn)在是緩過來了。再看,雖然會因為當時過分掏心掏肺而害臊,但絕不會再鄙夷自己了。就好比被電影感動哭的人,過后雖然會覺得丟臉,但內(nèi)心是有小確幸的吧:我竟是這么樣一個可愛的人。
那么,抑郁中的我,為什么會鄙夷我寫的這本書呢?
前段時間上課,某位老師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詞:敘事。這個詞將會成為我的核心詞匯之一,重要程度堪比《頭腦特工隊》里的核心記憶。因為它幾乎解釋了我這些年來的極大部分困惑。
按照我的理解,敘事,往消極了說是借口,往積極了說是看法,往狹隘了說是理由,往宏大了說甚至可以稱為信仰。
舉個例子:我愛你。當我認真講這句話時,其中隱含的一個敘事便是:我相信愛是存在的。這構成了我愛你的前提。而認為愛是不存在的人,便會覺得“我愛你”很蠢,甚至會覺得很惡心。
那么到底誰才是對的,愛到底存不存在呢?
沒人能證明有,也沒人能證明沒有。
明白我的意思了吧——在與“人”相關的萬事萬物中,人是永遠無法得知“真相”的。也因此,人是一種只要活著,便會不自覺地找尋出一套自己能夠信服的敘事來作為真相的生物。
我認為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肯定比不努力概率大。我認為努力根本沒有用,一切都是基因和天賦決定的。我認為再相愛的兩個人,也要經(jīng)歷磨合的過程才能好好生活在一起。我認為人的本性是不會變的,所以兩個人不合適就絕不能勉強在一起。我認為人有了理想之后,雖然不確定能不能成真,但確實會讓生活變得更充實,更有活力。我認為理想這個概念本身就是假的,是人的盲目和貪婪催生出的遙不可及但又無法割舍的假象。我認為做一個能讓身邊的人感到幸福的人,是我人生最重要的意義之一。我認為人永遠是自私的,即使想讓身邊的人幸福,最終目的也是讓自己獲得愉悅……這些敘事,這些從我們遭遇的經(jīng)驗中得來、從我們認可的論斷中捕獲的“我認為”,到底哪些才是可靠的、永恒的,是所謂的“真的”?沒有人知道,也許都是,也許都不是。
并且,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會不自覺地換著一套又一套敘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