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影符號學質疑 1908年之前(1)

電影符號學質疑 作者:米特里(Mitry, Jean)


眾所周知,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電影”在巴黎格朗咖啡廳(Grand Café)地下室的印第安廳里首次公開放映。

當時,電影只是一種記錄和復制運動的機器,但這已非同尋常,因為此前從未實現(xiàn)。同時,這也是一種新的娛樂節(jié)目,因為它是在戲劇演出的地方被投映在銀幕上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火車進站》、《出港的船》、《嬰兒午餐》本質上已經(jīng)“屬于電影”。不僅鏡頭畫面“取自現(xiàn)實”,而且從火車出現(xiàn)在背景處之時起,鏡頭便開始將猛沖過來的火車拍攝下來。至于給嬰兒喂食的盧米埃爾太太,鏡頭取的是半身景,這個鏡頭與后來所說的“美式鏡頭”[1]如出一轍。鏡頭的視角位于一個能選取最佳角度和合適軸線來審度事物的觀察者之處。從誕生之日起,戲劇舞臺的那個狹小的范圍就已經(jīng)被打破??臻g取代了舞臺。鏡頭空間僅僅受到畫面邊界的限制,而鏡頭畫面就仿佛一扇面向外在世界的天窗。

【注釋】[1]在法國電影學界,“美式鏡頭”(plan américain)是鏡頭景別之一,指的是拍攝人物的大腿中部以上直至頭部。之所以如此稱謂,是因為1930至1940年間的美國影片經(jīng)常使用這種鏡頭。在美國西部片中,當采用美式鏡頭拍攝人物之時,觀眾便可以看到人物腰部所掛槍支的全部?!g注

很快,人們就覺察到攝影機具有很多功能,發(fā)現(xiàn)它具有可以移動的優(yōu)勢。早期的導演根本不是那些受制于既定美學準則的戲劇從業(yè)人員,而只是一些照相師而已,他們所能做的,那些手持一架柯達照相機的業(yè)余愛好者也都能完成。

從1896年開始,亞歷山大·普洛米奧、菲利克斯·梅斯基奇、弗朗西斯·杜布利耶遠赴國外,推介“盧米埃爾電影”,并帶回了世界各地的“畫面”。就是在那個時期,普洛米奧在客居意大利期間突發(fā)奇想,將攝影機擺放在一艘“貢多拉”船上。雖然攝影機是固定的(1909年之前都是如此),但隨著“貢多拉”的移動,它卻記錄下了一些全景鏡頭,以至于《威尼斯大運河》(1897)成為第一部擁有“移動鏡頭”(travelling)的影片,這是史無前例的。這一發(fā)現(xiàn)令普洛米奧自豪不已,他隨即將攝影機固定在各種運動載體上,諸如火車的車廂、橫渡大西洋客輪的甲板、勃朗峰的纜車等等。

就在那時,一個名叫喬治·梅里愛的魔術師發(fā)現(xiàn),他可以利用盧米埃爾兄弟的設備,將他當時在羅貝爾-烏丹劇院表演的魔術場景記錄下來,進行推廣。就這樣,梅里愛成為第一個以電影為演出節(jié)目的人,從而也是第一個引入了“場面調度”概念的人。

當盧米埃爾在“活生生的自然”中取景、尊重真實性并且滿足于將現(xiàn)實原樣記錄下來的時候,梅里愛成為第一個利用電影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演出節(jié)目的人。借用戲劇手法,梅里愛將預先設置和組織的場景拍攝下來,使一些前所未有的奇跡得以問世,攝影機的諸多功能補救了戲劇舞臺的種種不足之處。盡管這些功能只是被視為魔術師的手段,而非即將到來的一種語言的基本要素,但正是梅里愛發(fā)現(xiàn)并掌握了這些功能,而且利用它們制造出了最早的特效,這是前所未有的。

然而,梅里愛的藝術之所以仍然屬于戲劇范疇,而不是布景設置、畫布或演員位置的原因在于攝影機總是一動不動地固定在同一個舞臺空間前面,總是以同一種方式向人們展示鏡頭前發(fā)生的場景,而不是主動地去發(fā)現(xiàn)場景,去場景發(fā)生之處或即將發(fā)生之處進行探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