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帝國的囚籠只屬于勝利者(2)

大明第一推手 劉伯溫 作者:陸杰峰


幸虧家人發(fā)現(xiàn)得早,死死攔住,劉伯溫的門人密里沙死死抱住劉伯溫的大腿喊道:“老師!現(xiàn)在您被人冤枉,顛倒黑白,這個時候如果自殺,豈不是等于跟方國珍這個孫子妥協(xié)嗎!”一想到方國珍那張欠揍的臉,劉伯溫握褲腰帶的手開始松動了,密里沙再乘勝追擊道:“況且,您就這么走了,您的母親誰來照顧!”

終于,劉伯溫被說服了,扔下褲腰帶,大哭一場,而這件事情也讓他留下了“痰氣疾”,也就是中風的后遺癥。

或許有人會說,劉伯溫不是神機妙算嗎?不是古往今來智慧第一人嗎?為什么到了四十歲還是天天吃癟,在哪兒都混不開,居然還到了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地步?

他的瀟灑呢?他的逍遙呢?他的嬉笑怒罵呢?他的料事如神呢?

在這里,我們負責任地告訴大家——沒有。四十歲之前,劉伯溫的人生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苦逼。

但這不是因為他頭腦不夠聰明,而是他處世不夠圓滑。在劉伯溫的傳說里,我們無數(shù)次看到他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一個又一個危機,戲弄一個又一個財主,但那是傳說。在真實的世界,聰明解決不了所有問題。

若是單論權(quán)謀智略,同時代確實沒有人能出劉伯溫之右,但劉伯溫能謀天下卻不能謀己身,因為他的性格始終還是太耿直,太理想主義。

自殺事件可以看作是劉伯溫性格的集中體現(xiàn)。當理想主義的世界和現(xiàn)實主義的人生發(fā)生碰撞,理想主義者首先想到的是改變現(xiàn)實,而不是順應(yīng)現(xiàn)實。但現(xiàn)實是無法改變的,所以,在失敗之后,他們會選擇退出游戲:有按程序退出的,歸隱深山,不問世事,比如陶淵明;也有性格剛烈的人選擇啟動任務(wù)管理器強制退出,那就是自殺,比如屈原,比如海子,比如劉伯溫。

無論如何,打了敗仗的方國珍因為無恥的品行和圓滑的處世加官晉爵了;而打了勝仗的劉伯溫卻因為高潔的情操和耿直的性格成了階下囚,還差點自殺。性格決定命運,這是劉伯溫性格的悲劇。

也是元王朝的悲劇。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鋪路無尸骸。惡徒妖孽坐朝堂,忠烈之士下囚籠。國家到了這個份上,離滅亡就真的不遠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