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電審會名為江蘇省屬,實際其檢查所針對的主要是上海電影公司的出品和上海的電影市場。上海是當時中國人口最多、工商業(yè)最為發(fā)達、平均經濟文化水準最高、對外交往最為密切的大城市,有著最為興盛和成熟的電影市場及制片業(yè)。20年代中期,上海的電影院數(shù)量已近40家,遠遠超過其他城市,影片公司數(shù)量也在市場利好的刺激下暴增至一百數(shù)十家,出品數(shù)量一躍而過百部。
上海的電影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0%以上,票房收入占全國總收入的50%以上,一部投放市場的影片能否收回成本直至盈利,基本依賴于上海市場。上海電影業(yè)的這一至尊地位,歷整個民國時期從未動搖。而江蘇電審會成立時,江蘇全?。ú话ㄉ虾#┑碾娪霸簲?shù)量尚不超過10家,同時沒有一家電影制片機構。上海的各種社團組織化程度較高,傳媒也較為發(fā)達,要求進行電影檢查的呼聲基本上通過它們而公之于眾。與江蘇電審會成立的同時,淞滬警察廳制訂了《取締影戲園規(guī)則布告》,規(guī)定電影院開演影戲前,須將劇本或說明書送警察廳審核,“如有奸盜邪淫妨礙風俗之影片,應即禁止開演”,至于全部還是部分禁映,由警察廳“按其體裁臨時酌定”。同時規(guī)定,影院男女賓座位不得紊亂,放映時間以晚12時為限。警員可隨時在場監(jiān)視,凡違背本規(guī)則者,依其情節(jié)輕重,分別依法處罰,或勒令停演閉業(yè)。
限于資料,此布告執(zhí)行的具體情況尚不詳。該布告的基本點仍著重于電影院的管理,且并無與江蘇電審會的實際聯(lián)系,警察權力與電審會工作之分離,不能不影響到電影檢查的效用。
就江蘇電審會的工作而言,基本上仍為民間組織的性質,成員多出于教育界,所考又多從電影的教育功用出發(fā),審查標準較為寬泛與寬容(可以《張欣生》的審查為例),缺乏實際效果。在見之于傳媒的報道中,沒有表明該會曾審出“有害”影片。
據(jù)見之于報道的資料,除了《張欣生》外,明星公司的《頑童》與《勞工之愛情》兩片,其中偷果一節(jié),被認為可使“兒童受不良之影像,應予勸告酌改后,合于標準第二條”。但我們未見審出符合該會標準第三條影片的報道。而且電審會的審查基本上是在電影上映后而非上映前,與電影檢查的初衷仍有一定距離,實際功效顯然有限。雖然該會審查標準里有“請官廳干涉”字樣,但我們并未發(fā)現(xiàn)官廳干涉的具體事實。
傳媒有過官廳干涉電影放映的報道:“上海市公所李總董,訪悉拱宸門大境路世界影戲園映演模特兒,攸關風化,昨已知照稅務處,飭傳該園執(zhí)事凌建南到所問話,著將模特兒影片撤除,不準再演?!钡耸滤婆c江蘇電審會無關。正因為如此,各電影公司對這樣的審查并不重視,江蘇電審會的工作也被一些論者諷為千篇一律、似是而非的“老學究的朱批”,“在組織的方法上,不能令人無言;在審查的方法與態(tài)度上,則殆屬剌謬百出”;“條例既如此簡單,而出席委員又只要三人以上,審閱之后,不過加幾句考卷式的批語,結果甲等占三分之一,乙等占三分之二,丙等簡直沒有,于是有的公司敷衍面子,送請審閱,有的公司置諸不理,這樣一個不完備、不健全、半公半私的審查機關,自然毫無實力,難怪制片公司對于它也不加可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