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何謂文化 (4)

何謂文化 作者:余秋雨


中國儒家說:“仁者愛人”,“愛人者人恒愛之”,“與人為善”,“止于至善”。他們都把愛和善良看成是最高德行,最后原則。

回溯遠(yuǎn)古歷史,最早所說的“文化”,就是指人活動的痕跡。當(dāng)這種痕跡集中起來,“文化”也就是人類在特定時間和空間上的生態(tài)共同體。但是,這樣的共同體應(yīng)該很多,為什么只有很少幾個能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生存下來,而其他卻不能?過去的解釋是,能生存,只因為強大。其實只要稍稍研究一下比較嚴(yán)重的自然災(zāi)害和傳染病疫就能明白,人類在巨大而突發(fā)的破壞力面前,一時的所謂強大并沒有用。如果不能互相救助,反而互相爭奪,那么,誰也存活不了。因此,存活之道,繁衍之道,發(fā)展之道,必然包含著大愛之道、善良之道。

從大說到小,就連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能夠存在,也必定是無數(shù)前人善良的結(jié)果。我曾在一篇散文中寫道:

唐末一個逃難者在嚴(yán)寒之夜被拉進了一扇柴門,宋代一個書生涉江落水被路人救起,這很可能是我的祖先。一場滅絕性的征剿不知被誰勸阻,一所最小的私塾突然在荒村開張……這些事情,也都可能遠(yuǎn)遠(yuǎn)地與我有關(guān)。因此,我們區(qū)區(qū)五尺之軀,不知沉淀著多少善良因子。文化是一種感恩,懂得把它們?nèi)繂拘选?/p>

我不否認(rèn),歷史上更多地存在著“弱肉強食”的叢林原則。但是,正是在血泊邊上的點滴善良,使人類沒有退回叢林變?yōu)閯游?,這就是動物所沒有的“文化”。世間很多最初原理都會變成終極原理,善良也就由此而成了文化的最終目標(biāo)。

在這個問題上,儒家文化宣示得非常堂皇卻分析不多,而佛教文化卻建立了一個更精密的精神架構(gòu)。

佛教的邏輯出發(fā)點,倒不是善,而是苦。人為什么有那么多苦?因為有很多欲求。而細(xì)究之下,所有的欲求都是虛妄的。世間種種追求,包括人的感覺、概念、區(qū)分,都是空相。在快速變化的時間過程中,連自己這個人也是空相。由此,得出了“無我”、“無?!钡膯⑽?,可以讓人解脫一切羈絆。但問題是,處于早已蒙惡的世間,“獨善”的自己已不真實。那就應(yīng)該解救和引渡眾人,在“精神彼岸”建立一處凈土。這一來,對于整個人間,都要用善良和慈悲的情懷擁抱和融化,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這個意思。

包括佛學(xué)家在內(nèi)的很多哲學(xué)家都認(rèn)為,人之為人,在本性上潛藏著善的種子。灌溉它們,使它們發(fā)育長大,然后集合成一種看似天然的森林,這就是文化的使命。

對于這一點,我本人,是從中國民眾一次次自發(fā)救災(zāi)的壯舉中才深深體會到的。因此我曾多次說,我的文化課程,部分完成于課堂,部分完成于書房,而更重要的部分,則完成于一個個遺跡廢墟,和一個個救災(zāi)現(xiàn)場。

德國哲學(xué)家康德曾多次表示,對于人類最終的善良原則和道德原則,不可討論,也不必討論。它們像星座一樣高耀頭頂,毋庸置疑,必須絕對服從。

雨果又補充一句:

善良是精神世界的太陽。

當(dāng)然,不管是星座還是太陽并不能取代一切。文化的天地遼闊而多變,接受善良的光照會有很多不同的層面和方式。例如,思索人生過程,尋找審美形式,表達(dá)震驚、恐懼、憐憫、軟弱、無奈,都是以珍惜生命為起點,因此也在善良的坐標(biāo)之內(nèi)。吶喊、詛咒、譴責(zé)、揭露,也都與此有關(guān)。即便是純粹描寫山水,創(chuàng)造美的形態(tài),也都是對人類感覺的肯定,對居息星球的探詢,皆屬大愛范疇。

因此,以愛和善良為終極目標(biāo),并不會縮小文化的體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