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1月6日,楊奇清出生在湖南平江縣鄭源大屋一戶貧苦農民家庭。自他的女兒楊清那里,記者得知:楊奇清早年名叫淑清,是他的爺爺給取的。村里有一條小河,清澈見底,當地人稱為淑水河。楊奇清的爺爺給孫子取名“淑清”,是希望他繼承“清清白白做人”的家風,一如淑水河安時隨命,與世無爭。不過,淑清這個名字很少被使用,平時大家都喚他的小名“淑伢子”。
因為生活貧困,楊奇清8歲才上學。他曾對女兒楊清說:“我小時候家里窮,后來就上不起學了,我只好上山砍柴、磨豆腐、干雜活,好讓叔叔和其他兄弟去上學。”只讀過三年書的楊奇清自小愛聽父親楊益德講述有關古代農民起義的故事,向統(tǒng)治階級宣戰(zhàn)的造反英雄的傳奇故事讓他豪情滿懷。后來,他便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奇清”。
楊奇清的母親李合梅因積勞成疾,無錢醫(yī)治,三十多歲就溘然長逝。才十幾歲的楊奇清,就開始承擔起家庭的重擔。
1926年夏秋,一場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風暴席卷神州大地。平江農民運動蓬勃興起,農民協(xié)會紛紛成立,還組織了一支農民自衛(wèi)軍。楊奇清的父親和叔叔都相繼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父輩與革命形勢的影響下,楊奇清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并擔任兒童團團長。他率領少年兒童們站崗放哨,協(xié)助大人們查奸細、打土豪。楊奇清以他的堅定勇敢、機智靈活,多次出色地完成任務而贏得伙伴們的熱烈擁戴和父輩們的贊賞。這年末,他又擔任了共產主義少年先鋒隊大隊長,他的勁頭更足,干得更歡了。不久,還當上了平江縣工農義勇軍的小交通員。
楊奇清少年時代便跟隨父親投身革命,參加過著名的平江起義。1929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一天,楊奇清聽說紅軍要撤離平江縣城,表示想參加紅軍,祖父一聽強烈反對:“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于是,他拗不過老人,只好回到地方游擊隊,在家鄉(xiāng)堅持游擊,組織暴動,經常冒著生命危險為地下黨傳送情報,為游擊隊偷運食鹽。
不多久,楊奇清接到祖父病危的消息,心急火燎地趕回家中。處于彌留之際的祖父提出讓楊奇清立即結婚,新娘就是已經請媒人談定了的一位名叫方祥玉的同村姑娘。自己與她并無感情基礎,但是楊奇清清楚:爺爺此舉是為了在生前看著孫兒成家,并用娶親來系住孫兒,使他斷絕離家參軍的念頭。
楊奇清原本不想應允,眼見祖父死不瞑目,祖母、嬸娘、老哥嫂等不斷哭勸,父親也勸說不能讓老人抱憾西歸。淚流滿面的楊奇清感恩祖父對自己的百般疼愛,于是“撲通”一聲,雙膝跪地,答應了祖父的要求。于是,就在第二天匆匆舉行的婚禮之中,祖父帶著一絲滿足的微笑合上了雙眼。楊家在同一天內辦了紅白兩件喜事……
就在這時,整個形勢急劇惡化。國民黨軍加上“清鄉(xiāng)團”、“挨戶團”步步緊逼,沿途制造的白色恐怖日益嚴重,不少共產黨的基層組織遭受摧毀,“赤色分子”開始轉移。這時,方祥玉清楚如果自己拖著丈夫不讓他參軍,無異于害了丈夫。1930年4月30日,楊奇清拿到中共地下黨組織開給自己參加紅軍的介紹信,領著其他參加革命的伙伴們踏上了尋找紅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