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1月,王鶴濱去蘇聯(lián)留學,曾去中國駐蘇大使館請有關同志帶自己去醫(yī)院看望病情還算穩(wěn)定的毛岸青,隨后將毛岸青的情況寫信給毛澤東,信里還裝上了毛岸青在蘇聯(lián)的畫作。
1958年6月,王鶴濱從蘇聯(lián)學成歸來,被分配在北京醫(yī)院工作過一段時間。毛岸青回國后,王鶴濱曾與有關專家一起為毛岸青會診過,提出過醫(yī)療和療養(yǎng)方面的方案。
長子毛岸英灑血異國他鄉(xiāng)、次子毛岸青因病被送往莫斯科治療不久的一天,毛澤東忽然聽說失蹤的三子毛岸龍(與毛岸英、毛岸青都是楊開慧所生)、四子毛岸紅(賀子珍所生)有了下落,王鶴濱等身邊工作人員都為之高興。江青也很關心這件事,王鶴濱是從江青與毛澤東議論這件事時才知道一點兒訊息。
雖然經(jīng)過了一番努力,有了線索,但是不是因為時間、地點對不上,就是由于其他原因確定不下來,結果毛澤東嘆息道:“不找了,如果他們還活著的話,他們還有養(yǎng)父母??!”王鶴濱在晚年還為之惋惜,說如果那時候有現(xiàn)代的科學技術水平,不急于否定,做一下DNA比對就可以確定父子間是否有血緣關系。
毛澤東很難得和他的兩個女兒在一起享受家庭的快樂。在孩子們的心目中,毛澤東既是一位十分重感情的父親,同時又是一位十分嚴厲的一家之長。王鶴濱說,毛澤東喜歡淘氣的孩子,更喜歡會淘氣的孩子。毛澤東反對做父母的干涉孩子們的自由,希望他們能獨立自主,不要依賴父母,更不允許他們打著自己的旗號去謀求便利。
李訥取“李”姓,是隨其母李云鶴(江青原名)的姓而來,李敏(毛澤東與賀子珍所生)則不同。
李敏出生在陜西保安,生下來時又瘦又小,鄧穎超看望時說:“真是個小嬌娃,一個小嬌嬌?!泵珴蓶|聽了,便說:“對,就叫嬌嬌!”新中國成立初期,李敏住在中南海時大家都叫她“嬌嬌”,稱呼她時誰也沒有加過姓,叫得順口而親切。王鶴濱說,李敏的名字是她回到毛澤東身邊以后才起的,那時北平已經(jīng)和平解放了。李敏的姓既獨立于其母親的姓“賀”,也獨立于其父親的姓“毛”,這樣也只能與毛澤東曾經(jīng)的化名“李得勝”的姓掛上鉤了。
據(jù)李敏回憶,她的名字是毛澤東在她小學畢業(yè)要上中學時,才給她起的。當時,她曾經(jīng)問毛澤東為什么讓她姓李,不姓毛?毛澤東沒有直接告訴她為什么,而是講了自己曾經(jīng)用過的化名“李得勝”的由來。
李敏與妹妹李訥在姓氏上統(tǒng)一起來了,這樣毛澤東的兒子取姓“毛”,女兒取姓“李”。王鶴濱認為,二者的李姓來源不同,一個來自毛澤東早年的化名,一個來自江青的原名。“李訥出生時,還沒有毛澤東的化名‘李得勝’,這樣算來‘李訥’的名字比‘李得勝’的名字還大五歲,所以說李訥的姓與李云鶴有關、與李得勝無關——在延安時,可以說直到現(xiàn)在女孩子隨母姓是個‘時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