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楊 照
比張愛玲《對照記》更貨真價實的《對照記》
我有一個高中同班同學,當過臺灣的“立法委員”,也經(jīng)常上電視談?wù)撜巫h題,是在街上很容易被認出來的公眾人物。他的外表看起來老成,和真實年齡有蠻大差距的。
一九九八年,我聽他說過一個笑話。競選跑攤時,有人問他:“‘委員’,你到底多大年紀?”他誠實直率地回答:“三十五。”那人點點頭,回應(yīng)一句:“噢,原來你是三十五年次的。”有了這次經(jīng)驗,下回在被問到幾歲時,他改了一種方式回答,說:“我五十二年的。”聽到他答案的人,也是點點頭,回應(yīng)一句:“噢,原來你五十二歲。 ”
這里講的“年次”,指的是臺灣通用,一直保留到今天的中華民國紀年,一九一二年是中華民國元年,所以民國三十五年是一九四六年,民國五十二年,就是一九六三年。
這位同學,年紀輕輕三十五歲,竟然就被誤認為五十多歲!
對這個笑話,我印象深刻,不只因為他是我同學,而且因為被誤認為比實際年紀更大的情況,也常常發(fā)生在我身上。臺灣有一種談?wù)撌来诸惖恼f法,按照中華民國紀年法稱呼“幾年幾班”。民國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約略等于中國大陸的“六○后”)就稱為“五年級”,五十一年出生的是“五年一班”,五十二年出生的是“五年二班”,以此類推。我曾經(jīng)多次遇到人家當著我的面說:“你們四年級的”如何如何;也曾經(jīng)遇到人家討論“五年級”的作家時,列出了一大堆名字,想破頭再想不出其他人了,還是都沒有提到我,帶點尷尬也帶點戲謔我提醒他們:“嗯,我也是五年級?。?rdquo;
在我身上發(fā)生的狀況,一部分源自于長相,不過另外還有一部分,更大的一部分(但愿是),源自于我比較頻密往來的朋友,幾乎年紀都比我大,差不多都是“四年級后段班”,甚至是“四年級前段班”的。我跟他們聊天沒有甚么隔閡,他們讀的書我也讀,他們迷過的電影我也迷過,震撼他們生命的歌曲也曾經(jīng)震撼過我。差別在,他們大學時的經(jīng)驗,我往往提早在高中、甚至國中時經(jīng)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