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某日,北平太守公孫瓚統(tǒng)領一萬五千精兵來投,順道引來劉備、關羽、張飛,我親自出馬上前迎接—哦!這是我頭一回得見我的畢生之敵劉備。雖說此前我們都參加過征剿黃巾軍的戰(zhàn)役,但在戰(zhàn)場上并無交集,也就不曾謀面—細細回想起來,是有一點異樣:這三位相貌不凡,氣宇軒昂,迥異于公孫瓚等,他們仨組成了一幅畫,個個都像畫中人……也許我的另一面是詩人,我的一只眼睛是詩人之眼,在審美上有著較常人更多的敏感,人不可貌相—誰說的?
各路諸侯紛至沓來,依次安營扎寨,綿延百余里,好似一條長龍伸展于大地之上……
我與兒時伙伴袁紹、袁術兩兄弟登臨附近小山丘,俯瞰這一幕,無不為之動容,摩拳擦掌,熱血沸騰。
袁紹說:“阿瞞,咱們小時候玩打仗的時候,你想到過今天這一幕嗎?”
我笑道:“我不曾想到過?!?/p>
袁紹說:“我就想到過,有朝一日,統(tǒng)率千軍萬馬,席卷大地,直搗黃龍!”
我笑道:“沒聽你說起呀!兄乃名相之后,敢作如此之想也正常?!?/p>
袁紹說:“你這宦官之后就不敢想了嗎?有什么不敢想的?!”
我聽罷不快,無語。
袁紹顯然注意到了我在瞬間里的情緒變化,立馬夸贊我說:“阿瞞,你有一支好筆?。〈蠊P一揮,雄文一篇,各路諸侯,無不響應!”
我更像是喃喃自語道:“亂世當前,國賊當?shù)?,徒有一管禿筆何用?那是大伙見操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紛紛拔拳相助,給我一個面子罷了!”
袁紹正色道:“各路諸侯紛至沓來,貌似一條長龍,實為群龍無首。既然結盟,又要進兵,當迅速推舉一位盟主?!?/p>
我贊同道:“是這個理兒!”
袁紹趨近觀察我道:“以紹之見,既然是你曹阿瞞率先起事,昭告天下,高舉義旗,那就當為盟主,不知閣下以為如何?”
我尚未考慮過這個問題—還來不及考慮,竟一時語塞……
一直沉默的袁術立馬開腔道:“我說阿瞞,實話告訴你吧,我哥這是看在咱們是發(fā)小的分兒上,對你客氣,你說你好意思當這盟主嗎?你本來手下并無一兵一馬,憑一己之力殺賊未遂,匆忙起事,僅招募千人。我們哥倆統(tǒng)有三萬大軍,皆是精兵,為諸侯之首,這個盟主,當由我哥來做!”
這下我全明白了:此為袁氏兄弟合演的一出雙簧,估計來投之前已經(jīng)合計好了,我知道一只胳膊扭不過兩條大腿,便連聲道諾。
三人隨即下山。
當晚夜宴,殺牛宰羊,美酒盡上,款待諸侯。
席間,由我主持,商議進兵之事,河內郡太守王匡率先發(fā)言:“與其商議進兵,莫如先立盟主;否則群龍無首,該聽誰之將令?”
我道:“有理!那就先商議立誰為盟主吧?!?/p>
北平太守公孫瓚起身道:“曹孟德單槍匹馬只身刺賊,雖未得手而膽識過人精神可嘉;加之率先起事,發(fā)矯詔撰檄文,召喚各路諸侯紛紛起義,云集到此,功不可沒,當立為盟主?!?/p>
“不妥,實是不妥!”我趕忙起身道,“操不才,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亡命陳留,幸得衛(wèi)弘先生慷慨資助,匆忙起事,手下僅募有區(qū)區(qū)千人,勢弱不足以服眾,立為盟主實是不妥!望諸公不予考慮,另請高明?!?/p>
座下竊竊私語,莫衷一是。
我見無人發(fā)言,便道:“以操之見,祁鄉(xiāng)侯渤海太守袁本初當立為盟主,各路諸侯中,以之為最強,與其弟袁術統(tǒng)領三萬大軍,皆是能征善戰(zhàn)之精兵,加之其出身于豪門望族,四世三公,門多故吏,乃堂堂大漢名相之后,在我等之中,乃盟主之不二人選?!?/p>
“不妥!不妥!”袁紹推辭道,“是曹孟德率先……”
我對其抱拳拱手道:“本初休要推辭!”
袁紹還在推辭:“不妥!紹才疏學淺……”
我再拱手道:“非本初不可!”
在座諸侯紛紛起立,眾語喧嘩道:“非本初不可!”“非本初……”
袁紹這才應允:“既如此,我袁紹就趕鴨子上架先干著,干得不好大伙再將我擼下來便是?!?/p>
我主持道:“盟主已立,請新任盟主袁本初上座訓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