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場內時而平靜,時而議論紛紛,但一直沒有人發(fā)表正式的觀點,大概是因為這樣的命案,大家都聞所未聞,一時難以理出頭緒來。
傅青銅默默地觀察著與會者的表現(xiàn),并特意看了一眼宋小端,沒想到對方也朝他的方向看過來。
雖然沒有相互對視,但兩人已經(jīng)完成了一次無言的目光交流,宋小端似乎很希望聽聽他的想法。
實際上他對案情已經(jīng)有了初步判斷,但考慮到一些背景情況的復雜性,他并不想將這些尚不成熟的想法立即公諸于眾,最好的辦法是有選擇地談談看法,而且要選擇合適的時候,至少先聽聽別人,特別是邊書記、游局長的意見后再發(fā)表不遲。
大家議論了一段時間后,邊前衛(wèi)果然干咳了兩聲,說:“我談談個人看法,死者身份特殊,又是國家派駐機關的一把手,不屬于本市管轄的干部,在江島權力很大。這幾年江島關區(qū)外向型經(jīng)濟發(fā)展很快,自然也存在著走私活動的情況,打擊走私既是海關的職責,又必然傷害到某些人的利益,會不會是走私分子的報復行為?如果這樣的假設成立的話,可以先調查了解海關最近打私的情況,從涉嫌走私的當事人中排查嫌犯。”
游紅威接著說:“我基本同意邊書記的看法,還是仇殺的可能性較大,但是仇殺應該有一定的突然性,為何死者會有所預感呢?我覺得死者案發(fā)前或許受過恐嚇或警告。”
兩位領導講完后,大家紛紛贊同,并以此為基礎展開討論,提出了不少推測性意見。
議論了一陣子后,邊前衛(wèi)把目光轉向傅青銅,微笑著說:“對了,我們這位公安系統(tǒng)鼎鼎大名的傅青銅教授還沒有發(fā)表意見呢,還是聽一下你的高見吧。”
傅青銅知道無法再沉默下去了,便爽快地說:“邊書記見笑了,剛剛聽了書記和局長的發(fā)言,很受啟發(fā),我很佩服兩位領導的判斷能力,你們提供的思路和偵破方向確實有道理。”
開場白說完,傅青銅停了一會兒,看了看他們有點受用的神情后,接著說:“胡適先生有一句關于考古、訓詁方面的名言: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我認為在偵查工作上也很適用。換句話說,假設很重要,尋找證據(jù)更為重要。還有一段話或許也很有參考價值,那是一個名叫愛倫·坡的美國作家說的。他說:如果一個命案的案情撲朔迷離,首先,那個人無疑是被謀殺的;其次,肯定不是任何一個意料之中的人干的……”
傅青銅引用兩個名人的話開始他的分析,而這些話恰恰是他對案情以及偵破要點的直接認識,與會人員無疑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獨特的分析,那些反應比較快的趕緊調整思路,聯(lián)系實際思考著傅青銅這一席話的內涵。
傅青銅在覺得大家已經(jīng)差不多消化了他的分析后,有所保留地提出了兩點思路:“對這個案子,我還了解得不夠,不敢妄下定論,目前我只有兩點直覺:一是從死者的死亡現(xiàn)場看,他的死顯得很平靜。大家知道,求生是人的本能,如此平靜地面對所謂的謀殺,是難以想象的。
“這說明,一方面,他可能有所預料;另一方面,他可能認識兇手,而且接受死亡的現(xiàn)實,死前還可能和兇手有過短暫的交流,因此沒作任何反抗、掙扎。由此也可以推斷兇殺不像是職業(yè)殺手所為,因為職業(yè)殺手大都冷酷無比,他們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往往迅速作案,迅速離開,而且手段殘忍,不可能會在行兇之前和死者進行沒有多大意義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