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法外》的Annalise,在法庭和課堂上儼然就是女神,她的目的就是讓委托人get away with murder (逍遙法外),至于他們是否有罪—“I don\'t care ”。以目標為導向,其他都只是手段。管他法官不喜歡我,檢察官不喜歡我呢,至少那些委托人的錢,可以歸入我囊中,一個個勝利的官司,可以納入我名下。所以學生們個個流著口水說“I wanna be her”。
而在自己的家庭中,這位犀利的刑法專家兼冷酷律師,一直有著小三上位和身為黑人的自卑,一次次地原諒出軌的丈夫,把自己折磨得疲憊不堪,甚至讓好好一部律政劇秒變倫理劇。
也許小時候,我們腦子里或多或少都被灌輸了“你要聽話,這樣我才喜歡你”的詛咒,導致現(xiàn)在一些人老愛發(fā)一些段子: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的區(qū)別……
其實這都是借口!一個失敗者,不要把奴性歸結于父母教育失當,這是對父母極不負責任的行為。你的人生自從你開始受教育,開始形成獨立世界觀之后,就是自己可以把控的。那些直到現(xiàn)在還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活在別人的評價體系中的人,受累于自己的軟弱和不獨立的思維方式,很天真地認為:討人喜歡,可以換來物質(zhì)和精神雙豐收。
仔細看看歷史,有成就的大多都是“毀譽參半”的人。你以為他們真的在意別人的評價嗎?他們只在意歷史的評價,而歷史,會給他們最客觀、最公正的定論,而不是小家子氣般的“我喜歡他,我討厭他”。
站在這個角度上看,我們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活得不明白,永遠“活”得很累,自覺不自覺地“取悅”一些毫無意義的人和事,被禁錮在別人的評價里,因為一個“贊”或者一個“踩”而情緒波動—是不是略顯無聊。如果將這些時間用來讓自己變成一個不管他喜不喜歡,他都離不開的人,不管他怎樣給你負分差評,都在心里對你多少有些敬畏的人,是不是就更有價值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