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生于 1902年,逝世于 1988年。
1918年 6月,沈從文高小畢業(yè),準備上初中,因為家境困難,加之母親認為他不容易管教,讓他輟學參加一支土著部隊。這便是他正規(guī)學習的終結。
在許多人眼中,沈從文是以文學成就著稱于世的。他從 1924年首次發(fā)表文章,短短四五年間即在報刊發(fā)表 150多篇文章,文體涉及小說、散文、詩歌乃至獨幕劇、短劇。 20世紀 30年代,沈從文先后創(chuàng)作《邊城》、《湘行漫記》等經典名著,成為中國文壇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與此同時,他作為大學教師教書育人,碩果累累,受到廣大學生的愛戴和推崇。然而在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前,沈從文受到錯誤的批判,他決定“什么都不寫,一定活得合理得多”。從此,中國文壇失去一顆耀眼的明星。
沈從文轉而從事文物研究,用不懈的追求、科學的方法,掌握了文物研究的新途徑,編撰了《唐宋銅鏡》、《中國絲綢圖案》、《明錦》、《戰(zhàn)國漆器》、《龍鳳藝術》等著作,為中國文物研究作出了貢獻。尤其是在周恩來總理的支持下,沈從文進行了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編寫出《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填補了中國的一項空白。沈從文曾致信徐盈,稱:“新搞的一切,因為凡事從實物出發(fā),從客觀存在出發(fā),再結合文獻求證,方法較新,所得結論也新,主觀還以為對于此后治文化史、藝術史、工藝史都必然有些新的啟發(fā)。 ”(《沈從文年譜》)沈從文的文物研究不僅在國內受到關注,在國際上受到同行的廣泛重視。他因此成功地實現了從文學家到文物學家的轉變,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大師。
不過,沈從文對名利有極高的警惕。
20世紀 80年代,“沈從文熱”不斷掀起,先在國外熱了起來,然后又轉“內銷”,熱到了國內,而且越來越熱,榮譽與花環(huán)不斷加在沈從文身上。對此,沈從文本人十分冷靜,極力采取冷處理的態(tài)度,避開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