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0歲:夾縫中的風華正茂
男性氣質(zhì) 在夾縫中生存的30歲男人,他們已經(jīng)失去所有可以為自己掩飾沒錢的借口,所有的解釋都顯得蒼白無力。一部分男人會暗暗發(fā)誓:一定要擁有自己的房子和車子。也有一部分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房子,車子,票子,妻子,兒子。有強烈危機感的男人會長遠考慮現(xiàn)在的工作是否是自己一生的事業(yè)。為此他們不惜放棄高薪高職,勇敢地孤注一擲;當然,也有人仍然在渾渾噩噩度日如年。
社會空間 很多商家明確把消費目標群定在三四十歲的男性身上,特別是35歲到40歲的男性,無論是軟實力,還是硬實力,這個年齡階層的男人都是具備的。他們將婚外情界定為家庭之外讓自己快樂的情感源泉,家則是自己的港灣。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認為35—40歲時男性中年危機會達到巔峰狀態(tài)。
如果問,三四十歲男人的標簽是什么?他們其中有人逃脫不了鳳凰男、剩男、猛男、經(jīng)濟適用男、出軌男、毒男、IT男、文藝男、花心男、男顏知己、離異男這些。
如果問,未來的男人是什么樣子?或許他們變得沒有身材,沒有體魄,沒有優(yōu)雅,但是,他卻很會掙錢。
社會的進步給現(xiàn)代男人提供了“養(yǎng)家糊口”更便捷的辦法,再也不是農(nóng)耕時代的男人依靠體力耕種,或許只是在他們彈指之間輕輕地按一下鍵盤便已經(jīng)身家百億,男人再也不必因為體態(tài)的健美或者肌肉的力量來博得女性的愉悅,財富成為衡量一個男人成功與否的必要標準。
生于70年代的男人是這樣一撥人:趕著“文革”的尾巴出生,從小就被要求“為革命保護視力”,在文化革命的狼藉中成長,唱著“實現(xiàn)四化”的口號,在紅色教育下努力成為“四有新人”,時刻準備著為“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奮斗。
生于70年代的男人聽得最多的是:從“英明領袖”“除四害”“大快人心事”到“80年代第一春”“新長征”“農(nóng)村承包責任制”“經(jīng)濟特區(qū)”。他們目睹了一場擲地有聲的變革。在校園里聽得最多的是:五講四美三熱愛、“牧馬人”曲嘯、張海迪、賴寧、女排精神……
生于70年代的男人最尷尬的是:苦干加實干加蠻干擠進大學以后,最后發(fā)現(xiàn)紅皮本本濫了全國;好不容易畢業(yè)了,又發(fā)現(xiàn)不僅國家不包分配,而且連本科文憑都不值錢了,博士、MBA、托福、雙學位才算拉風;全國取消福利分房;緊接著為了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擠進自由經(jīng)濟市場,活得像只缺氧的魚;到談婚論嫁,想找個80后的女孩子結婚生子,沒房沒車人家就不愿意嫁給你;終于找到一個老實本分、不計較物質(zhì)的老婆,計劃生育仍然沒完沒了。美好的生活屬于誰?“屬于我,屬于你,屬于80年代的新一輩”?顯然誰都落不著這個好。
生于70年代的男人的現(xiàn)狀是:曾年少輕狂,但早已蕩然無存。早一撥70年代初期的男人已到“四十不惑”年齡了,上有高堂,下有妻小,算得上“中流砥柱”了,想憑能力混得人模狗樣,卻要“拼爹”。望著父母一天天老去,看著孩子一天天成長,那點積蓄還在一天天貶值縮水,積攢了一輩子還不夠房貸的“首付”,終于七拼八湊攢夠了首付,高額的房貸利息壓得喘不過氣。
話雖如此,但在80后的女人眼里,70后的男人是香餑餑,是“中國最完整的一代”。雖然他們沒能趕上“文化大革命”,卻有一雙經(jīng)歷了“文革”思想守舊的父母,在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下,他們天生內(nèi)斂、性格沉穩(wěn),思想開明且又含蓄,絕不會頑固不化。在他們身上既能看到60年代男人的穩(wěn)重,又能看到80年代男孩的灑脫。最重要的是他們懂事,敢擔責任,不會像80后的男人隨口拋出“離婚”,也不會像五六十年代男人那樣沒激情、沉悶。在經(jīng)濟上雖然沒有跨進“中產(chǎn)”的行列,但達到小資水平,對70年代男人來說不算十分困難。70年代的男人雖然是各種改革的“試驗品”,而今天,他們低調(diào)與平凡得差點被歷史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