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書像心痛

愛廬小品 讀書 作者:黃永武


甲說讀書要像心痛,心痛的時候,一心在痛上,就沒有閑工夫說閑話、管閑事。這是比喻讀書時持志要專一。

乙說讀書要像拾柴火,見一枝收一枝,日子久了,積柴如山,與積學的道理是一樣的。這是說讀書要靠長期累積,不在乎一時的三更早睡或五更遲起,而在乎是否有恒心,蘇東坡說:“學如富賈在博收,仰取俯拾無遺籌”,正是他采取不斷累積的讀書方法。

丙說讀書像掘井,掘到愈深處,把深處的土運出來就愈難。大多數(shù)人在稍深處就停工,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天賦的根器極警敏,學習的能量大,又極具耐心,讀書讀到滿心歡悅,一刻也不忍舍棄,而引出了讀書的真味,才算掘井及泉了。雪寶禪師說:“根器警敏誠難遇,鑿透高原始及泉”,把深深的高原都鑿透,清泉奔溢,舀汲無窮,讀書的真味就像這井泉。

讀書與參禪實在很相像,要讀通書和參透禪,都要經(jīng)過長期的持志專一與忍耐,不“掘地及泉”決不放棄,才有進入“大快樂”境地的可能。張旭看見挑夫挑著重擔爭路,忽然大悟書法;文同偶見路上兩蛇纏斗而得書法的妙理;黃山谷是在長江三峽看見長年蕩槳的人,而頓悟用筆的方法。平常人看荷擔、蛇斗、蕩槳,在學問上是毫無作用的,但看在沉思十年仍苦無門道的人眼里,竟能觸景感會,狂喜不已,這不是僥幸,而是積習既久,專志于此,凝神聚意,才忽然找到了頓悟的“入口”,和禪家“一喝得悟”是相同的。讀書火候真到了,便能“一觸即詣神境”,禪家悟后,明白“根根圓通”的道理,隨他橫說豎說,都契合佛理,像個大福德人,拿著一塊石頭也成寶。讀書讀通以后,也明白“觸處可通”的道理,世事洞明,皆成學問,觸

目所及,全是理趣,所謂“遇事有得”,隨手俯拾都是寶,能不歡喜?然而有的人讀書,是淺嘗輒止,像笨漢吃橄欖,還沒來得及回味,就已經(jīng)吐掉它了。

有的人讀書,是只曉得買書,不懂得讀書。讀書的妙處在于“自得”,有“自得”才能談“化”,因此買書而不讀就應(yīng)該向書架慚愧,讀書而不化,也就成了另一個書架。

有的人讀書,胸中沒有定力,沒有主見,不是一味與書里作“茍同”之想,就是一味與書里作“茍異”地唱反調(diào),這和交朋友一樣,茍同茍異,不是諂媚,就是矯情。

有的人讀書,東翻西撿,廣泛無涯,幾十年也沒見個結(jié)果出來,這就像宗教一樣,“有主則明,無主則昏”,讀書沒個“主”,永遠是瞎忙一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