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他的窮困。趙匡胤對李煜還算優(yōu)待,可趙匡胤死后,繼位的趙光義,也就是后來的宋太宗可不像哥哥宋太祖那么寬宏大量了。李煜在宋都城東京,是投降的幾個小國國君中最窮的一個,他窮到只能忍辱含羞,上書請求趙光義給他增加一點兒生活補助。
窮還是可以忍受的,盡管李煜從前在南唐的時候大手大腳慣了,但畢竟今非昔比,更讓他難以忍受的還是心情的悲苦。亡國之痛本來就已經(jīng)是一種撕心裂肺的劇痛,而入宋以后,又增添了幾層痛苦:
第一層,他在南唐的故人,像他曾經(jīng)最信任的大臣徐鉉等人都紛紛疏遠了他,孤獨成了他的基本生活狀態(tài)。這倒不能怪這些大臣,因為現(xiàn)在大家都變成了大宋王朝的臣子,自己都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誰還敢表現(xiàn)出對舊主人的熱乎勁兒呢?那不是自尋死路嗎?
第二層,不但故人疏離,連他最鐘愛的妻子、絕色美女小周后也被宋太宗橫刀奪愛。小周后經(jīng)常被趙光義叫到宮中去,一留就是好幾天。連自己的女人都沒有能力保護的李煜,仍然只能忍氣吞聲,不敢公開表現(xiàn)出一點兒不滿,更不用說反抗了。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在東京的日子,“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
無論是以前“無憂無慮”的國君生活,還是現(xiàn)在以淚洗面的亡國奴的生活,我們看到的都是李煜秉性中的天真:天真得不諳世事,又天真得毫無主見。在窮困和悲苦中受煎熬的李煜,不可抗拒地日漸消瘦下去。做俘虜?shù)娜兆訉嵲诓缓眠^,因此他才說自己是“沈腰潘鬢消磨”。
這里有兩個典故。沈腰,出自《梁書·沈約傳》,沈約在寫給徐勉的信中稱自己老病:“百日數(shù)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意思是自己最近瘦得很厲害,每隔幾個月,皮帶上的孔就要往里移一格,用手握一下手臂呢,每隔個把月就要小半分。后人就以“沈腰”指腰肢消瘦?,F(xiàn)在那些一心想減肥的美女,要是碰到這樣的好事可能樂得合不攏嘴了,可那時候的男人卻沒有這份心思。“消瘦”的潛臺詞往往就是傷心,是憔悴。
“潘”是另外一位美男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貌似潘安”的那個潘岳(字安仁)。潘鬢指的是潘岳的鬢發(fā),他的《秋興賦》說:“斑鬢發(fā)以承弁兮。”潘鬢是鬢發(fā)斑白的代稱。
李煜連用“沈腰”和“潘鬢”兩個典故,強烈地表達了自己當俘虜以后精神和肉體經(jīng)受的雙重摧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