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懸浮的村莊 (1)

神的孩子去西藏 作者:李初初


如今,“中國最后一片陸地孤島”已成為陳塘最響亮的口號,很有噱頭。查閱了一下,起始這話可能是從新華社的報道中出來的。只是,當公路修通,中國再也沒有“陸路孤島”了,那未被“現代文明”侵蝕的原始、隱秘之地,是不是徹底沒有了?

老范說,陳塘鎮(zhèn)是掛在半空中的,因為不管從嘎瑪藏布的中尼邊境上看,還是從朋曲的鐵索橋上看,都是如此。

如今公路修達的那當村,公路邊密布的帳篷里面,供應著各種藏地百姓家用的日常百貨,來此做生意和購物的不僅有那當人、陳塘鎮(zhèn)人,還有尼泊爾人。人民幣和尼泊爾的盧比(當地人稱之為峽谷錢)在此通用,根據一定的匯率換算,活脫脫一副小型邊貿市場的樣子。

從那當村出發(fā),轉過一道山脊,陳塘鎮(zhèn)的全貌便一覽無余地展現在眼前,陳塘鎮(zhèn)的兩側,是被嘎瑪藏布與朋曲切成的兩面懸崖。鎮(zhèn)子后面,是陳塘夏爾巴人的神山“共巴拉”。遠看陳塘人新修的彩色鐵皮屋頂,在陽光下熠熠奪目。如果是從山谷底下向上看,陳塘一定會像是“掛”上去的一樣,所以老范說得沒錯,形似。

但我覺得,陳塘更像是懸浮在空中的一樣,如若薄霧升起,村鎮(zhèn)田地時隱時現,神似。

那當村到陳塘鎮(zhèn)約十公里的石板路上,可以看到很多夏爾巴背夫。他們被稱為“喜馬拉雅山上的背夫”,下到剛會走路的孩子,上至七八十歲的老嫗老翁,都是背夫隊伍中的一員,在陳塘,運送貨物的“背夫”隊伍,就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一般人步行這段路需要三到四個小時,可是一個負重約五十斤的夏爾巴青年,不到兩個小時就能走完,而工具就是一個額頭、一雙腳、一條繩、一只筐。

這里的夏爾巴人負重習俗與墨脫的門巴人、珞巴人相似,用繩子把捆好的貨物頂在額頭上,重物裝筐或直接附在后背上,這是他們在崎嶇難行的山路上負重前行,逐年總結出來的經驗。因為在這里,如果將重物挎在雙肩上,一旦失足,將人貨俱損。他們的負重方式,當發(fā)生危險時,可以棄貨保人,保護人的安全。

過了朋曲上的鐵索橋,再爬到半山腰上的陳塘,因地處懸崖,道路陡直上升,非常耗費體力,需要一個多小時。

上到山上,一畦畦的農田順著地勢有意思地在眼前蜿蜒著,順著田間的小路翻到山的另一面,陳塘鎮(zhèn)就慢慢呈現在眼前了。

如其說鎮(zhèn),不如說是村落,這里的建筑物因地形變化而散落布局,巷道也很曲折。建筑物與周圍田地連接在一起。這里的民居大都修建成兩層的“樓房”,多為石木結構,用石塊壘出墻體,然后上面架梁造樓。樓下堆放零星什物或圈養(yǎng)牛羊,樓上住人。這幾年,因“興邊富民”政策,政府對當地的民居進行了大量的改造,屋頂的“人字形頂”構造,已由原來的木板換成了各種顏色的鐵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