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應修人的歌哭與歌笑——訪應修人故居(1)

故園春仍在:名家故居逸事 作者:海飛


文/錢利娜

應修人(1900.2.7—1933.5.14),字修士,筆名丁九、丁休人。浙江慈溪人。現(xiàn)代作家。早年在上海錢莊當過學徒,“五四”時期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1922年同潘漠華等合作出版詩集《湖畔》,并主編小型文學刊物。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在廣州黃埔軍校和武漢國民政府勞工部工作。1927年赴蘇聯(lián)留學,1930年回國,從事革命文化工作,并參加“左聯(lián)”。曾在上海中共中央軍委、中共中央組織部工作,后任中共江蘇省委秘書長、宣傳部部長。著有童話《旗子的故事》和《金寶塔銀寶塔》等。

寧波市江北區(qū)慈城鎮(zhèn)乍浦鄉(xiāng)后洋村。一幢硬山頂木結構的二層樓建筑,一改它往日的破落,安靜地站立在冬日的陽光下。不遠處,蘆花遍地,好像是它散落人間的無名的妹妹們,在浩渺的天空下,自生又自滅。

房子臨湖,湖是主人未做完的夢。一個世紀前,從這里走出的一個少年,曾與這座湖結下了因緣。

如今斯人已逝,房子里也消失了那往日的情長與意短,但人已非,物還在。房子是上年剛剛修葺的,而此刻,推土機修整著故居前的土地,等待著游客們打開深鎖的大門,重新走進來,翻閱曾在這兒發(fā)生過的歷史。

一個世紀前,這所房子聆聽過一個少年善良的心意。有一次,一個窮親戚向少年的母親討要舊被里子,少年對母親說:“不要將舊的給他,舊的一用就要破的,破了他們就沒有了,還是到阿爸店里去買點新布來給他吧,讓他可多用幾年。”這所房子也看到過少年充滿夢想的目光。在他仰望星空、聽取蛙聲一片之時,那期盼的目光越過矮矮的圍墻,沿著靜靜流淌的應家河塘,走向喧鬧世界的另一面。

在那一個世界,他自會想起他柔軟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愁里住著風中的樹、無邊的稻田和他年少時愛慕過的表姐朱秀秀。幾年后,他將為她寫下一首抒情長詩——《小學時的姊姊》,談起他們的別離:“留了一夜又終于要別了,你揭開繡棚要我刺些兒繡;半年的在家手指兒硬久了,你說就是一針兩針也好。那時我媽和你媽都笑了,我是為你繡完了淡黃小蝴蝶。還是你笑說可以走了,看太陽真已是偏到了竹籬的時候……”

這個叫應麟德的少年,在14歲那年,作別了教他繡花的表姐,肩負著父母望子成龍的厚望,奔向大上海,拜師學藝。

他離開家鄉(xiāng)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寫詩,而是在福源錢莊當學徒。聰明的他練就了雙手打算盤的本事,也練就了一邊在燈下撮煤頭紙一邊讀《新青年》《少年中國》的本事。這兩個本事一個解決了吃飯的需要,一個引發(fā)了做夢的需求。學徒期滿后,沒幾年他就坐上了中國棉業(yè)銀行上??傂谐黾{股主任的位子,生活更加穩(wěn)定,夢想更加龐大,愛做夢的他恨不得時時把自己的心掏給新時代,為民歌、為民哭。

他做過的第一個夢是農業(yè)救國夢。有一天,報上登著南京農業(yè)學校的招生廣告,他想棄商從農去報考,卻被父親嚴詞拒絕,一盆冷水澆滅了美好的念頭;學徒期滿回鄉(xiāng)籌辦農場,又遭到了鄉(xiāng)紳的阻撓;在錢莊工作期間,多次租用農民土地,一邊“鋤田”一邊寫詩,一邊寫詩一邊幻想著以“湖畔詩社”為核心構建“湖畔新村”。烏托邦外永無鄉(xiāng)?;蛟S就是這個夢,這個有一點點不切實際的夢,切切實實地成就了中國現(xiàn)代詩歌史的某個扉頁。

在1919年這個特殊的年份,20歲的應麟德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應修人,理由是:目睹了群眾力量之強大。也就在此時,他開始寫新詩,頻頻發(fā)表,并與在詩壇上嶄露頭角的汪靜之通信,結成詩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