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訪朱自清舊居(1)

故園春仍在:名家故居逸事 作者:海飛


文/裘冬梅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朱自華,字佩弦。江蘇揚州人,原籍浙江紹興,故自稱“我是揚州人”?,F(xiàn)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朱自清的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郁、有真情實感。他獨特的美文藝術(shù)風格,為中國現(xiàn)代散文增添了色彩。朱自清的清廉愛國,也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高度評價。代表作有散文《匆匆》《春》《歐游雜記》《你我》《綠》《背影》《荷塘月色》等、詩集《雪朝》(與人合著)、詩文集《蹤跡》、文藝論著《詩言志辨》《論雅俗共賞》等。

老式火車噴著白色的霧氣,揚長而去。上虞驛亭火車站,從寧波過來的朱自清拍拍身上的塵灰,一頭扎進了白馬湖的湖光山色中。

1924年3月2日,一個春寒料峭的日子,朱自清應夏丏尊之邀第一次來到白馬湖。其時,他正在寧波第四中學任教。夏丏尊邀請朱自清的目的是叫他到春暉中學兼課。

朱自清在寧波教書時結(jié)識夏丏尊。在寧波,他們以四中為陣地,常常約請文學研究會會員聚會,研究“文學與人生”的問題,使寧波的文化生活很是猛烈了一番。后來夏丏尊回故鄉(xiāng)上虞春暉中學教書。一則,寧波的文學之火漸漸黯淡下去;二則,夏丏尊走后,朱自清感覺寧波再也沒有說得上話的朋友了。所以夏丏尊離開寧波后,朱自清過得很是惆悵。

夏丏尊的邀請信讓朱自清心中充滿了憧憬。從簡陋的驛亭車站出來后,踩著沙沙作響的小煤屑路,朱自清新鮮地打量著眼前的鄉(xiāng)下地方。

江南的鄉(xiāng)下總是好的。先是軟軟的水,水上架橋,小小的木橋,黑色的,慢慢隆起又慢慢低下去,弧度纖巧柔和;然后是白馬湖,白馬湖是大大小小、曲曲折折許多湖的總名,湖水清得像鏡子,風過來,漾起微微的碧波;湖的盡頭,有一個叫西徐岙的村落,三四十戶人家,偶有雞犬相聞。鄉(xiāng)間的馬蘭頭、艾草、薺菜密密麻麻地占據(jù)著田頭地角,一種叫作“黃牯牛花”的淡金色花樹,散發(fā)著細若游絲的甜味。這一路上的視覺、聽覺、味覺讓在狹窄窘迫的城里住慣了的朱自清,感到了從沒有過的閑適。他不由自主地發(fā)些朱自清式的慨嘆。他說,“這是一個陰天,山的容光,被云霧遮了一半,仿佛淡妝的姑娘……湖在山的趾邊,山在湖的唇邊;他倆這樣親密,湖將山全吞了下去。吞的是青的,吐的是綠的……”

多少年過去了,朱自清這幅墨淡情深的畫軸任憑后來的散文家怎么形容比擬,也無法超越。

過了橋,拐了彎,前面又是山遮路。山重水復,踱過山旁極狹的小徑,轉(zhuǎn)過山角,眼前才是豁然開闊的春暉。春暉的校舍和幾戶人家,都疏朗有致,粗簡明快。朱自清緩緩走到校門口,白馬湖的水也跟著他緩緩地流。走到校門口,很自然地碰到了夏丏尊。

由此,朱自清開始在春暉中學的教書生涯;由此,白馬湖畔有了多年以后的朱自清故居;由此,朱自清確立了自己白馬湖散文風格派的領(lǐng)袖地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