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是詩教,詩教是美育,遠比德育重要。因為美育源于天性,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小孩子看到花開就喜悅,這就是天性的同情。而德育源于后天,道德教育是為了防止人的過度自私而設定的維系互利的社會契約。我們之所以有道德約束,實際上是在告訴大家,因為我們是一個群居社會,人不可以濫用自己的自私。就是說在群居社會里邊,大家要想都過得好,就必須遵守規(guī)則。
而美育就不是這樣了。用美育詩教代替宗教,是中國之圣教。中國人真正喜歡的生活——宗教生活化:山水之間都是靈性;生活藝術化:眼之所及都是藝術。老子說自然,孔子倡詩教,易經(jīng)尚象,內經(jīng)說陰陽,漢推氣勢,唐詠詩,宋唱詞,元玩曲,紅樓集山水建筑詩詞琴曲之大成,都在此列。宗教解生死謎局,美育詩教得生命美之極致,謎局難了,美與詩卻可直入真善美。讀詩和寫詩,可以讓你成為一個真人,一個性情的人,一個對這個世界的美充滿感覺的人。
美育在我們中國文化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教化”就是讓我們學會分享,尤其是學會分享生命里的美感。比如說我們看到鳥,就要分享它的飛翔;看到天,就要分享它的遼闊;看到地,我們就要分享它的寬厚和仁慈;看到蝴蝶,我們要分享它變化的能力……只要我們眼之所及,就有可能會喚醒我們內心的美感。
這種美感和這種分享,實際上源于深刻的愛和同情,從我們分享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不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可以跟天地同化的一部分,天地自然就不再是他者,我們也不再是我們自己,我們和天地自然融為一體,甚至我們就是它,它就是我們。萬物之美借助我們的這種分享,而成為我們生命里深刻的一部分,同時,也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美育另外一個“教化”在于培養(yǎng)豐富的精神。美和審美是先天的,是對生命的超越,是人與神唯一可以共享的東西。生老病死、成住壞空是定數(shù),它只會讓生命更沮喪,或更貪婪。唯有浩瀚的神秘,唯有美,唯有愛,可以讓生命激蕩,可以讓我們完整地看待一切,包括惡和天道的無情,并使我們的生命接近那無限,并得以超越。其實人和人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要看你站在什么角度上。你若站在有限的角度上,那么你會覺得一切都是局限的;如果你站在無限的角度上,你會覺得你的生命一下子就擴展了。所以這也是美育教育對我們人生的重要意義。我們所要做的,無非是:感受世界的美,擔當世界的美,對世界的美負責任。
什么是美感?——凡使我們的心為之變軟、變溫柔,引發(fā)了我們無限愛憐的事物,都是美的。當肉身的每一個細胞都因這愛而與這美共頻共振時,就是見證生命奇跡的時刻。
人的差異性源于靈魂的差異,源于生命能量的差異,源于神魂意魄志的差異,源于詩性和藝術性。
關于詩教和美育,大家可能會進入一個誤區(qū),認為詩教就是背詩。其實,詩教不是背詩,而是要培養(yǎng)詩意的心、詩意的眼??蓱z今人喜歡以“有用”“無用”區(qū)別事物,不知“有用”之物陷你于庸常,“無用”之詩則解脫你于庸常——有用之知識,是讓你活著;無用之詩,是讓你活得美。
人的一生,說白了,不是單純?yōu)榱嘶钪?,而是為了活得美,能夠感知天地的這種大氣磅礴,才能使我們的生命有所提升,否則,我們還是渾渾噩噩。總之,在這世上,光做“人”是不夠的,最好還要做一個詩人,最起碼是個骨子里有詩意的人,那樣你與世界的對話就豐富而且充滿意義了。
好吧,我們先通過《詩經(jīng)》中著名的《采薇》一詩,來看看遠古之人是如何完成從普通生活到詩意人生的超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