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出世者與入世者(3)

最藝術(shù),最民國 作者:潘劍冰


然而,我們?nèi)绻麚?jù)此認為張大千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享樂主義者,就大錯特錯了。

按照張大千后來在藝術(shù)江湖的地位,他只要偶爾涂鴉幾筆就足以過上優(yōu)裕的生活,事實上,很多藝術(shù)家都是到了一定的成就后,名利雙收,就此故步自封,藝有止境了。大千自己說:“晚近某些畫家功利日退之由,無非誤于名、利二字”,張大千的過人之處在于他一輩子都在進步,到晚年還有重大突破。在生活中他或許是個享樂者,藝術(shù)生涯里卻是個苦行僧。

1974年,畫家周士心到美國拜訪張大千,在其居所“環(huán)畢盦”中發(fā)現(xiàn)一“筆塚”,系張大千葬筆之處,據(jù)云里面已有400余只筆,算來平均一年竟達百來只!到晚年仍如此勤奮,大千先生一輩子奮進不息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張大千在敦煌面壁三年的故事歷來在藝壇為人津津樂道。1941年3月,張大千攜夫人楊宛君、次子張心智以及學生數(shù)人由成都乘飛機抵達蘭州,后搭車前往敦煌。原本只是打算觀摩三個月的張大千為敦煌壁畫的數(shù)量與質(zhì)量所震撼,竟然前后在這里合計待了兩年零七個月,組織弟子、畫友及藏族喇嘛畫師有序地臨摹壁畫,完成了276幅摹本。

敦煌臨摹壁畫的艱苦超乎常人想象,在昏暗的洞窟內(nèi),由助手舉著劣質(zhì)的洋燭,臨空在畫布上勾摩線條,看上半天才能畫上一筆。這只是初稿,還得抬出洞外再次臨摹,定稿后再抬進洞內(nèi)對照著色。工作費勁和枯燥之極,一畫之成,短則數(shù)日,長則數(shù)月。洞窟內(nèi)空氣窒悶,待上半天人就頭昏腦脹,深而大的石窟內(nèi)更是陰冷潮濕,夏天要穿棉衣,冬天則滴水成冰,難以工作。在高大的洞窟內(nèi)臨摹,還得搭梯而上,遇到藻井及離地面很近的壁畫,只能仰面或側(cè)身而臥,時臥時起,上下反復,一會兒就使人汗流浹背。

更大的困難來自工作之外,在這個鳥不生蛋兔子不拉屎的地方,連一日三餐都成問題,據(jù)說最艱苦的時候只能吃面條拌咸鹽,每天喝的水和用的柴火都要用駝隊從幾十里外甚至更遠的地方運來,這支駝隊幾乎一直都在路上。以至于幾個月之后,夫人楊宛君天天鬧著回家。除此之外,沙漠里美女沒有,土匪卻時有出沒,給張大千一行的人身安全帶來了極大的隱患。

張大千從敦煌回來的時候也才四十來歲,正當壯年,然而去敦煌的時候還是滿頭黑發(fā),回來的時候白發(fā)已經(jīng)是占據(jù)半壁江山了,沈尹默贈詩曰:“三年面壁信堂堂,萬里歸來須帶霜?!?/p>

更讓人敬佩的是,張大千為了敦煌之行幾乎傾家蕩產(chǎn),據(jù)說總共耗費了“500條黃金”。如此巨大的付出,張大千究竟得到了什么呢?只有276件壁畫的復制品,而且由于運輸不便最后只帶了56件出來。即使是這56件,張大千也沒有用它們來交易以彌補經(jīng)濟上的損失。

對此,高陽先生在《張大千傳奇》中是這樣解釋的:“張大千之所以做此‘傻事’,主要是對他自己的一種考驗,考驗自己的魄力與毅力。而在工作的過程中,體驗到古人為藝術(shù)犧牲的精神,是激勵他支撐到底的原動力?!睆膹埓笄У淖允鲋幸部梢则炞C這樣的說法,尤其是在他一而再再而三感嘆“今不如古”的時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